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近期開始了他的亞洲之行。
從他2025 年 1 月上任以來,已出訪了20多個國家,但主要集中在中東與西半球,此次是其上任后首次訪問亞洲。
但亞洲之行可謂狀況百出,最終成為一場僅僅36小時就草草收場的“外交鬧劇”。
不受待見日韓全鴿
盧比奧原計劃是訪問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三國,以鞏固美國與盟友關系。前兩者顯然是其原本的外交重點,但因魯比奧兼任代理國家安全顧問,轉而去接待以色列總理。最終只去了馬來西亞,行程大幅縮水。
在本來就感覺不受美國重視的亞太地區,魯比奧此次亞洲行更像是一場 “象征性補課”,而非真正的戰略回歸。
曲面全球局勢動蕩,中東戰火延燒、紅海緊張、歐洲戰線膠著,美方外交資源就更顯得捉襟見肘。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也給魯比奧的訪問之路設下重重障礙。
美國計劃對盧比奧此行的多個亞洲國家征收高額關稅,這一舉措激起了眾怒。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公開指責這種單邊行動破壞了自由貿易流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魯比奧卻不得不為關稅政策辯解,聲稱是在 “重置全球貿易體系”,可這種說辭根本無法讓各國信服,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矛盾。
在與各國交流時,魯比奧面臨巨大壓力,想要達成實質性合作更是難如登天。
中美高下立判
雖然他只到訪了馬來西亞,人倒是見了不少。
他出席了東盟 - 美國外長會、東亞峰會外長會以及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等會議,還會見了馬來西亞領導人及政府高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本外相巖屋毅、韓國外交部第一次官金烘均。
但此行卻更多是爭議而非成果。
在東盟外長會議上,魯比奧的發言也引發諸多爭議。
他將印太地區稱為華盛頓的 “一個焦點”,而非 “首要焦點”,這一表述立刻引發外界對美國是否仍將印太地區視為優先戰略區域的質疑。
盡管魯比奧隨后試圖緩解這種擔憂,但美國明顯近期乎更專注于西半球政策的一系列事務,對亞洲國家只想著收割,讓東盟國家實在難以相信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外長王毅在外交工作中成果斐然。
就在魯比奧此次亞洲行期間,王毅外長在短短 48 小時內接連舉行 18 場雙多邊會議,推動多項實質性成果落地。
在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上,中國與東盟確認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 3.0 版磋商,雙方還就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今后 5 年的行動計劃達成一致,并且歡迎 “南海行為準則” 磋商完成三讀等。
而魯比奧此行,雖然出席了多場會議,與多國外長進行了接觸,但最終唯一拿得出手的成果,只有與馬來西亞簽署的一份《戰略民用核能合作諒解備忘錄》。
并且雙方都未發表聯合聲明,在關稅、地區安全等關鍵敏感議題上分歧依舊明顯。
魯比奧此次亞洲行的草草了事和隨意更改,凸顯出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混亂與失策。
美國這種缺乏誠意、隨意變更計劃、激化矛盾的外交方式,正逐漸讓其在國際舞臺上失去信任與支持。
而中國始終秉持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開展外交工作,積極推動各項合作與和平進程,外交成果豐碩。
中美兩國在外交方面的表現,高下立判,也讓世界看到了誰才是真正致力于地區和平與發展的可靠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