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旦外資控制了中國的自來水和食鹽供應,就如同掐住了14億人的咽喉,潛在風險甚至比核武器更讓人擔憂。
這種觀點乍一聽有些夸張,但仔細探究背后的經濟、民生和安全因素,會發現這個議題確實值得深入討論。接下來咱們就從多個角度拆解分析,你會發現,真實情況雖然沒有傳言中那么危言聳聽,但也絕不是可以忽視的小問題。
生活的“隱形支柱”
每天刷牙洗臉、做飯煲湯,哪樣離得開水?毫不夸張地說,自來水就是身體的“清潔衛士”,維持著我們身體的正常運轉。而且,干凈的自來水還關系到公共衛生安全,要是水不干凈,各種病菌就可能順著水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
食鹽雖看似普通,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作為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食鹽中的氯化鈉對維持體內滲透壓、調節酸堿平衡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加碘食鹽中的碘元素,更是預防碘缺乏病的重要保障。歷史上,因碘攝入不足引發的甲狀腺腫大等疾病,曾嚴重威脅民眾健康,正是普及加碘食鹽才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工業領域,食鹽同樣不可或缺,從食品加工到化工生產,眾多行業的正常運轉都依賴穩定的食鹽供應。一旦食鹽供應出現波動,不僅影響百姓日常飲食,更會對整個食品加工產業造成沖擊。
外資入局是福還是禍?
2004年,中國水務市場實施開放政策后,威立雅、中法水務等外資企業迅速進入國內市場。憑借其在水處理技術和運營管理方面的優勢,這些企業在部分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引入先進的凈化工藝和智能管理系統,有效提升了供水效率,改善了水質穩定性,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優質的用水服務。
不過,這外資進入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就拿威立雅來說,它在一些地方高價收購水務資產,這一操作,直接導致水價上漲。老百姓每個月交的水費變多了,生活成本也就跟著增加了。2007年,威立雅以15.7億元收購蘭州供水集團45%的股權,溢價率高達280%。兩年后,蘭州就傳出了水價調整的消息,理由是企業成本上漲。更讓人擔憂的是,外資控制水務,總讓人擔心安全問題。雖然國家在關鍵領域有把控,但心里總歸有點不踏實,要是碰上特殊情況,外資會不會“掉鏈子”,影響供水呢?
食鹽領域呢,情況有點不一樣。以前食鹽生產銷售主要由國家控制,這幾年市場逐步開放,外資開始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參與進來。外資的進入,讓市場上的食鹽種類變多了,價格也相對更透明,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是,食鹽關乎每個人的健康,市場一放開,監管難度就加大了,大家也擔心食鹽的質量和安全能不能保障。不過,國家一直牢牢把控著食鹽生產環節,外資根本插不上手,這就像給食鹽上了一道“安全鎖”。
中國水情
從總量數據看,我國水資源位居世界第六,但按人口平均后,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的25%,屬于典型的缺水國家。水資源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差異,南方河網密布,水系如同交錯的血脈;北方卻面臨“干渴”困境,特別是人口密集的華北地區,承載著全國近20%的人口,水資源總量卻僅占全國4%,用水緊張程度可想而知。
時間分配上同樣不均衡,每年夏季,暴雨如注常引發區域性洪澇,大量水資源白白流失;冬春季節,降水驟減又陷入干旱,不少地區不得不依靠跨流域調水“解渴”。這種時空分布的極端不均衡,無疑給我國水資源統籌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水資源困境,我國多管齊下推進系統性治理。在公眾層面,通過社區宣傳、校園教育等方式普及節水知識,培養全民節水意識;在技術推廣上,政府鼓勵家庭更換節水型器具,節水龍頭、高效節水馬桶等產品普及率逐年上升。工業領域則大力推行水循環利用,通過升級冷卻系統、優化生產工藝,提升水資源重復利用率。
污染治理方面,國家持續強化監管,對工業廢水排放嚴格限標,推進農村污水集中處理,完善城市管網系統。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全國地表水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斷面占比首次突破90%,標志著水環境質量實現質的飛躍。
本土企業為何在水務招標中“失勢”?
近年來,大型水務項目招標現場中,本土企業的身影愈發少見,這一現象背后成因錯綜復雜。當前國內PPP模式下的水務項目,主要由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主導實施,民營企業參與程度較低,外資企業也逐漸減少項目競標。市場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部分地方政府在招標環節設置隱性門檻,限制外資企業參與;不過也有企業表示,公開招標文書雖未明確禁止外資,但要求投標主體必須在國內注冊的條款,實際上對外資形成了準入限制。無論爭議如何,這種招標規則的設置,客觀上加劇了本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壓力。
還有個不太好的現象,就是項目內定。招投標領域,這種事并不少見。有些投標人辛辛苦苦準備投標,結果發現自己就是來“陪跑”的。要是招標時間安排得特別緊,資質要求設置得不合理,或者技術參數明顯偏向某一個品牌和廠家,那就很有可能項目已經內定好了。這種不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本土企業中標的機會大打折扣。不過,也有一些地方開始調整政策,比如龍口市通過政策支持中小企業中標,這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自來水和食鹽真的會被外資控制嗎?其實無需過度焦慮。國家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監管體系防范風險。早期外資大量涌入水務市場的現象已發生顯著轉變,中法水務等企業陸續結束在中國的供水項目合作,外資在該領域的市場參與度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我國對涉及民生的關鍵領域設立嚴格準入標準,明確要求外資參與項目時中方必須保持51%以上控股權,從制度層面保障核心環節的自主可控,牢牢守住民生安全底線。生產環節一直由國家專營,外資只能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參與。國家通過嚴格的監管,確保食鹽的質量和安全。比如,加碘政策的持續實施,讓碘缺乏癥得到了有效控制。
所以,大家大可放心,中國的水龍頭,始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鹽罐子里的安全,也不會被外人動搖分毫。外資的進入,帶來了技術和資金,但國家通過合理的監管和政策調整,既能利用外資的優勢,又能保障民生安全。在全球化的今天,開放與自主并不矛盾,關鍵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畢竟,14億人的生存底線,容不得半點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