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
假日<walk>
古都抗震
跟 著
《長安的荔枝》
探秘守護千年古都的安全密碼
假日<walk>拍拍拍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熱播劇《長安的荔枝》讓這句千古名句有了鮮活具象的演繹,劇中長安城小吏李善德拼盡全力跨越五千里路運送 “荔枝鮮” 的故事,帶觀眾領略了大唐天寶年間的風云變幻。
而在現實中,西安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曾作為十三朝古都的 “長安”,在千年歲月里歷經風雨,面臨著諸多自然災害的考驗,其中地震便是一大威脅。在漫長時光中,西安也逐漸構筑起一套守護自身地震安全的 “密碼”。
在漫長地質歷史中,長安地區歷經多次地殼運動,形成復雜地質構造,多條斷裂帶隱匿地下。這些斷裂帶如同大地上看不見的“傷口”,成為地震孕育的潛在因素。長安雖處平原,但周邊山脈對其地震活動影響顯著。
秦嶺金絲峽風景區
秦嶺作為中國重要山脈,是地質構造活躍區域,其內部地質活動復雜,山脈隆升過程也影響周邊地殼應力分布,給長安地區帶來地震隱患。此外,黃土覆蓋是長安地況另一特點,深厚黃土層在地震時可能引發特殊地質災害。地震波傳播到黃土層時,會因黃土特性產生放大效應,加劇地面震動強度,還可能引發黃土滑坡、塌陷等次生災害,對地面建筑和人員安全構成威脅。
了解長安地況后,再來看防震減災工作。建筑抗震是關鍵環節,長安眾多古建筑如大雁塔、西安城墻等,歷經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得益于古人建筑智慧。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采用磚石結構,塔身堅實,各部分連接緊密,結構設計科學合理,能有效分散地震力。
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建造于唐代,在漫長歲月中曾遭遇多次地震。據記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陜西發生 6 級以上地震,小雁塔塔身被震裂,然而在正德十六年(1521 年)的又一次地震后,塔身裂縫竟神奇地 “合而為一”。這一現象背后,榫卯結構功不可沒。榫卯結構能通過自身的變形來抵消部分地震能量,就像有無數個 “緩沖墊” 在吸收地震波的沖擊力,讓建筑不至于因瞬間的強大外力而崩塌。它使得建筑在地震晃動中有一定的活動空間,避免了因剛性連接而在強大應力下瞬間斷裂,從而大大增強了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是古人留給西安的寶貴抗震財富。
西安城墻
西安城墻高大厚實,墻體材料堅固,地基穩固,且每隔一段距離設有馬面、角樓等結構,增強整體穩定性?,F代建筑也可借鑒這些經驗,嚴格按照抗震設計規范進行建設。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地質條件,選擇合適基礎形式和結構體系;施工過程中,確保建筑材料質量和施工工藝符合標準,保證建筑抗震能力。
西安碑林博物館
烈日炎炎的西安城中,還有一方清涼靜謐的天地——西安碑林博物館。這里珍藏著從漢唐到現在的數千方絕美碑刻,“曹全碑”“開成石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些國寶級的石碑,每一塊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場館內部分石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北區場館建立在巨大的隔震層之上,隔震層使用了8種共168個減隔震裝置。這些裝置如斗栱彈性基座,通過摩擦消能、液壓阻尼分解地震破壞力,重現中國古建“以柔克剛”的智慧,最大程度地保證建筑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的安全??拐鹂萍紴榍瓯讨?“隱形防線”,讓文明遺產在地質活動面前更添韌性。
“低反”玻璃內的石碑
從減(隔)震地基到恒溫系統,再到“低反”玻璃,這些科技不僅守衛著千年石刻,也在以“傳統與現代共生”的姿態,書寫博物館未來圖景。
長安地況獨特,地震防御工作任重道遠。通過深入了解地質構造,借鑒古建筑抗震經驗,加強現代建筑抗震設計,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我們能更好地守護這座千年古都,讓長安在歲月變遷中始終安然無恙,繼續書寫輝煌歷史。
圖文 | 融媒體駐遼寧局通訊站 盧山
融媒體駐北京局通訊站 張文妮
排版 | 趙雪晴
編輯 | 孟靜 劉偉男
校對 | 張宏宇
審核 | 鄭軼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