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在振動監測傳感器前解鎖地震監測小奧秘、了解震后不同結構建筑的“受傷”程度……近日,由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主辦,南山區應急管理局、南山區教育局協辦的地震地質科普主題宣傳體驗系列活動走進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深圳野生動物園,17名中小學生通過展廳學習、現場觀測、互動問答等沉浸式學習防震減災知識。
在“動物與地震科普展廳”,電子屏播放地震科普特色小視頻,展板上地球內部結構剖面圖與地震波傳播示意圖,把地震發生的科學原理展現在參觀學生眼前;大家湊在振動監測傳感器前動手操作,零距離解鎖地震監測技術的小奧秘;房屋抗震性能展區更有意思,模擬震后不同結構建筑的“受傷”程度,誰的抗震本事強一目了然;講解員結合實例生動闡釋不同場景下的科學避震方法及震后逃生要點,幫助參觀學生深入理解并牢牢掌握救命知識。
參觀學生在展廳內學習地震有關知識
參觀學生在展廳內學習地震有關知識
自2006年起,深圳野生動物園將涉禽類、食草類等六大類野生動物“聘請”為“地震觀察員”,設立“群測群防地震宏觀觀測點”。2012年,園區內建成地震監測臺站,創新將儀器監測數據與動物異常行為對照分析,提升地震監測預警能力。
有獎問答環節
現場觀測教學環節
在六大“地震宏觀觀測點”,講解員帶領學生實地開展動物行為觀測教學活動。結合歷史真實地震案例,講解員與學生熱火朝天地聊起動物異常行為和地震前兆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這場啟發式討論像顆小石子,在學生堆里激起了千層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拋出想法,對“地震前兆”這個科學話題的好奇心,就這么被悄悄點燃了。
“地震來臨,哪些做法是正確的?”防災減災知識有獎問答環節,主持人話音剛落,大家就爭相舉手,“我來!我來!”的搶答聲此起彼伏。通過趣味互動,再次加深參觀學生對地震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的掌握。
活動合影
群測群防是防災減災的重要防線,此次活動旨在提升學生對地震災害的科學認知與應急避險能力。接下來,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將持續組織不同群體走進科普場館,深化全民防災減災教育,讓安全意識扎根市民心中,共同筑牢城市安全屏障。
深圳晚報記者 林咪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