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過外交的方式,邀請李在明參加9月3日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活動,可關于這個話題,韓國政府一直沒給回復。
經過了10多天時間的考慮,韓國“每日經濟”網站爆料,預計李在明可能不會參加中國的閱兵,同時還給出了兩個理由。
然而,韓國給出的理由是什么?
說辭越是滴水不漏
韓國媒體給出的理由,像精心打磨過的瓷器,看似完美卻一敲就碎,第一個理由:總統太忙實在沒空,七八月訪美,八月會見日本首相,九月還要去聯合國開大會,聽起來李在明簡直是全球最忙的空中飛人。
可誰都清楚,元首的時間從來不是物理問題,而是政治意愿的體現,一場閱兵來回不過三天,如果真想去,從任何日程里擠出這72小時,都不是難事。
這番說辭,翻譯過來其實只有一句話:和美日的約會,比中國的邀請更重要,它不是沒時間,而是把時間優先分配給了它認為更具價值的對象,赴華的“政治風險”,顯然壓倒了“外交機遇”。
第二個理由就更有嚼頭了:要求“外交對等”,韓方有人覺得,2017年文在寅總統都屈尊訪華了,這次怎么也該輪到中方最高領導人先來韓國了吧。
這話說得,像個忘了歷史的孩童在撒嬌,文在寅當年之所以要去,是因為樸槿惠政府一意孤行部署“薩德”,把中韓關系砸出了一個大坑,文在寅的訪問是去填坑的,是為前任的過失主動上門、收拾殘局。
如今的局面何其相似,尹錫悅政府跟著美國指揮棒起舞,在臺灣問題上指手畫腳,幾乎掏空了中韓互信的根基。現在中方遞過來一個臺階,主動邀請你來修復關系,你卻反過來談“對等”,要求對方先走一步。
李在明上臺前曾批評前總統尹錫悅“對美過于依賴”,主張走“多邊平衡”路線,但面對現實政治壓力,他的“平衡術”顯得力不從心。
韓國在安全上依賴美國駐軍與軍事技術,經濟上又無法割舍中國——中國是其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半導體產業鏈與中國深度綁定,這種雙重依賴導致韓國外交淪為“夾心餅干”,決策過程充滿猶豫和反復。
除此之外,韓國國內的輿論環境同樣制約著李在明的決策空間。
國內政治
韓國國內的輿論環境同樣制約著李在明的決策空間。在勝選前,他已被貼上“親華”標簽,若此時高調出席中國閱兵,必將引發國內保守勢力更猛烈抨擊。
尤其考慮到李在明尚未實現對美首訪,若將首次出訪目的地設在北京,勢必引發美國不滿及韓國內部“親美派”的強烈反彈。
歷史陰影也在施加影響,樸槿惠2015年出席中國閱兵后,在國內遭遇“親華過頭”的批評,這一前車之鑒讓李在明團隊對北京之行格外謹慎。
韓國媒體觀察到,李在明政府似乎陷入某種“大國身份認知錯位”——“沒有大國的命,卻偏覺得自己是大國”,在“誰先訪問誰”的細節上過度糾結。
這次的猶豫與退縮,最讓人惋惜的,是它似乎宣告了某種精神遺產的終結。
那個叫文在寅的男人,曾為韓國撐開過一把小傘
人們懷念文在寅時代,并非因為他多么親華,而是因為他在狂風暴雨中,為韓國撐開了一把叫“戰略自主”的小傘。
面對美國的巨大壓力,他依然在“薩德”問題上尋求“三不”承諾,努力在中美之間找尋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那種在鋼絲上跳舞的姿態雖然驚險,卻為韓國贏得了尊嚴和空間,讓國家利益這艘船,得以在激流中相對平穩地航行。
而李在明這次的選擇,卻顯得暮氣沉沉,因為害怕美國的眼色,就放棄一個本可展現獨立姿態的舞臺,這讓外界看到的,不再是一個有自主意志的國家,而是一個時刻在揣摩“宗主國”心思的“應聲蟲”。
如果連這點風雨都不敢面對,所謂的“獨立外交”,最終只會變成一句寫在紙上的漂亮口號,李在明的決定,短期看,是避免了來自華盛頓的潛在麻煩,但從長遠看,韓國失去的可能更多。
最直接的,是中韓之間本已脆弱的信任,又被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一個連象征性的橄欖枝都不敢接的國家,你如何讓對方相信你有改善關系的真心,今后在半島問題、經濟合作等更重大的議題上,北京的耐心與善意,恐怕只會越來越少。
更致命的,是韓國自我壓縮了戰略空間,聰明的棋手從不把自己的棋子完全捆綁在另一個棋手身上,通過拒絕一方來討好另一方,看似是站穩了隊,實則是自斷后路,讓自己成了別人棋盤上可以隨時交換或犧牲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