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通報了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這個名字拗口的疾病,到底是怎么個事兒?今天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從非洲叢林到全球“旅行”的病毒
1952年,非洲坦桑尼亞當地突然爆發了一場奇怪的流行病:患者個個高燒不退,關節像被硬生生塞進了沙子,一動就鉆心地疼,連握拳、走路都成了奢望。
“基孔肯雅”這個名字是源于坦桑尼亞南部基馬孔德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得扭曲”,用來描述患有嚴重關節痛的感染者痛到彎腰的樣子。
之后科學家們追根溯源,發現罪魁禍首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并命名為“基孔肯雅病毒”。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這種病毒早已搭上“蚊子航班”環游世界。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它的“金牌快遞員”——這兩種蚊子在我國南方地區也很常見,喜歡在積水容器里產卵,尤其偏愛居民區的花盆、輪胎、瓶瓶罐罐等地方。
未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血液中存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時,會攝入病毒。
病毒在蚊子體內復制后進入其唾液腺,隨后,蚊子通過叮咬傳播到新的人類宿主體內。
病毒再次開始在新感染者體內復制,并在其血液中達到高濃度,此時感染者可將病毒傳播給其他蚊子,從而延續傳播循環。
一旦被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病毒就會悄悄潛入人體,開始一場“破壞行動”。
感染后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在有癥狀的患者中,基孔肯雅熱通常在患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2~12天發作。
基孔肯雅熱發病特征是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
除了發熱和關節痛,其他癥狀包括關節腫脹、肌肉疼痛、頭痛、惡心、疲勞和皮疹。
不過也別太恐慌,大多數人在發病后數天內會逐漸好轉,關節痛雖然來得猛,但很少留下長期后遺癥。
但對于幼童、老人、孕婦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來說,癥狀可能更為嚴重,甚至有器官損傷和死亡的風險,需要更長時間恢復。
如何躲開這場“蚊子的惡作劇”?
基孔肯雅熱的癥狀與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病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誤診。
目前基孔肯雅熱還沒有特效藥,相關疫苗也尚未廣泛提供或廣泛使用。
應對基孔肯雅熱的關鍵:防蚊、避蚊。
? ? ?
及時清空和清潔花盆托盤、空調接水盤、廢舊輪胎等盛水容器,減少蚊蟲滋生。
傍晚和清晨蚊子活躍時,盡量少去草叢、樹蔭等地方。
出門時穿長袖長褲,裸露的皮膚涂抹驅蚊液,驅蚊液應含有避蚊胺、驅蚊酯或派卡瑞丁等成分。
安裝紗窗、紗門等避免蚊子進入室內。
懷疑染上基孔肯雅病毒?這些事要注意
懷疑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應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病毒進一步傳播給蚊子,并進而通過蚊子感染其他人。
如果不幸出現高燒和關節痛的癥狀,尤其是近期去過基孔肯雅熱流行的地區,一定要及時就診。
就診時告訴醫生旅行史和被蚊子叮咬的情況,以便盡早診斷和對癥治療。
雖然沒有特效藥,但可使用退燒藥、止痛藥治療發熱和關節痛。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hikungunya fever[EB/OL].(2025-04-14)[2025-07-16].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kungunya.
[2] Bettis A A, L’Azou Jackson M, Yoon I K, et al.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chikungunya from 1999 to 2020: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tion of vaccines[J].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2022, 16(1): e0010069.
[3] Wimalasiri-Yapa B M C R, Stassen L, Huang X, et al. Chikungunya virus in Asia–Pacific: a systematic review[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19, 8(1): 70-79.
[4] Russo G, Subissi L, Rezza G. Chikungunya fever in Africa: a systematic review[J]. Pathogens and Global Health, 2020, 114(3): 111-119.
[5] Auerswald H, Boussioux C, In S, et al. Broad and long-lasting 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various Chikungunya genotypes demonstrated by participants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Cambodian rural community[J].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2018, 7(1): 1-13.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源于網絡。
作者:郝學婧
責編:解陽楊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