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法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重要致信精神,鼓勵全市法學法律工作者聚焦法治建設中的重點難點,推動法治實踐與群眾需求、工作大局同頻共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包頭政法在線”于7月開展全市法學會系統先進典型宣傳,敬請關注。
扎根基層十余載
躬身力行勤不倦
他扎根基層一線,伸張正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他善于調解糾紛,堅持寓“情、理、法”于工作中;他處處為群眾著想,把庭審現場搬到田間地頭……10余年間,不論在書記員、審判員的工作崗位上,還是在履行庭長職責時,費鳴華始終把群眾放心上,用熱心、耐心和細心,贏得老百姓的放心和安心。
業務精湛司法為民
他是群眾心中的“大法官”
庭長的首要身份是人民法官,而人民法庭的法官又有其獨特定位,可以說是“小鎮大法官”。小,是說人民法庭機構層級低、服務范圍小、涉案標的額小;大,是其作為基層司法者發揮的作用大、對群眾利益影響大。作為麻池法庭庭長、唯一辦案法官,2024年,費鳴華共審結各類案件445件,結案率達98%。
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是法院工作的“風向標”,更是法院工作的“動力源”。服務回應基層群眾司法需求,既需要人民法庭貼近群眾優勢,也需要法官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近年來,費鳴華帶領麻池法庭不斷創新工作舉措,配備遠程電子公章,實現當庭制作的民事調解書、民事裁定書等,當事人立等可取,審判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推行訴訟費用電子支付新方式,當事人在法庭配置的POS機上即可當場繳納訴訟費用,實現了遞交立案材料、繳納訴訟費用“一次辦好”的立案服務新模式;通過電子送達平臺送達法律文書,以看得見的高效破解送不到的難題;啟用最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系統設備進行訴前調解,實現全流程在線辦理;開通“老弱病殘困”當事人訴訟案件辦理“綠色通道”,幫助困難當事人辦理訴訟費減免和申請司法救助,將司法服務切實送進群眾心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
融入地方服務大局
他是基層組織的“調解員”
近年來,麻池法庭立足轄區實際,主動融入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的訴源治理機制建設,堅持源頭治理,拓展矛盾糾紛化解渠道,借助社會力量化解矛盾,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賦予新的內涵。2020年,創建了最能完整體現司法改革效果的法官工作室即“費老師工作室”,費老師工作室致力于探索和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運行和完善,提煉總結出(調解優先)總原則、方法(三三工作法)、手段(勸、批、談、教“四字真言”)等易于操作的規范,至今已訴前調解案件1900余件,訴前調解成功率接近90%。繼續推進轄區6個法官工作站實質化運行,累計咨詢受理近200件,經法官工作站對接的案件近85%化解在訴前。
深耕學術調研領域
他是司法前沿的“探索者”
在履行法官職責的同時,費鳴華還承擔了大量司法調研工作。為了高標準做好法院年度重點課題管理、學術論文、各級各類專題調研等工作,身為調研組帶頭人的他,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機制和組織方式,助力全院調研水平邁向新臺階,學術論文獲獎等次、篇數屢創新高。
這些年來,費鳴華筆耕不輟,執筆完成的最高院重點課題《關于運用大數據對被執行人分級分類采取失信懲戒、限制消費措施的實證研究---以內蒙古法院金融借款合同類糾紛案件的執行實踐為探索》在最高人民法院結項評審中獲良好等級,是內蒙古自治區法院當年唯一中標的全國重點課題項目;《集中管轄下的涉金融案件審判與管理問題研究》等3篇課題獲評自治區良好等級;《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金融合同類糾紛案件中的創新和推動》課題獲評包頭市一等獎。此外,他還撰寫各類綜合文稿,有效發揮以文輔政鼎新作用。最近由他撰寫的論文《進一步拓展人民法庭專業化建設,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屆人民法庭高質量發展論壇征文活動中榮獲優秀獎,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篇獲獎征文。
“我將以榮譽為鞭策,以責任為動力,始終牢記司法為民的宗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以百舸爭流、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在基層派出法庭繼續堅守和奉獻下去。”費鳴華說。
來源丨包頭政法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