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裝備和蘇式裝備有很大不同,美國喜歡精益求精,把單個裝備的某項性能發揮到極致,比如F117戰機,為了極端的隱身性能,機動性直接不要了,機炮也不要了。再比如艾布拉姆斯坦克,為了增加防護性,美國人給它加裝貧鈾裝甲,導致整個車體非常重。
歐美為了達到某一項極致的標準都喜歡這樣做,零部件設計的嚴絲合縫,因此他們的武器裝備有時候看起來更像是一件藝術品。
因此,在工業不先進的情況下是很難仿制美式裝備的。上個世紀,中國也得到過一批黑鷹直升機,當時陸軍將這些飛機視若珍寶,期待著可以用這24架黑鷹孵出小鷹,結果卻讓人失望。美方一旦斷供零部件,我們連維修都成問題。
因為黑鷹使用了大量的復合材料,飛控嚴重依賴半導體芯片,飛控源代碼也被限制死了,而當時我們的工業底子太薄弱了,高精尖裝備想要逆向研制壓根沒有那么簡單。
蘇式裝備就不一樣了,從材料到裝配工藝都追求極致的簡單,設計之初圖紙上就留有大量冗余。比如蘇聯制造的AK47,去掉幾個零部件,只留關鍵部件它依然可以擊發。蘇式裝備講究物美價廉,簡單好上手,戰時能夠大規模生產。
珍寶島戰役時蘇聯有一輛T62坦克被我軍俘獲,就這一輛坦克直接讓我們的59式升級了一大截。滑膛炮技術、三防設計思路、夜視儀、炮口抽煙裝置、B-55發動機技術、散熱系統可以給坦克帶來30%的額外動力。這些都是在俘獲T62后通過測試研究出來的,此后中國的坦克都用到了T62上面的技術,而紅外夜視儀1971年中國就仿制出來了。
中國的軍工專家是這樣評價蘇式的裝備,看一眼就能領會它的設計用意,回去想一想,才知道它有多么巧妙。
另外,中國的工業底子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蘇聯老師傅手把手教出來的,有許多相通的地方。蘇聯工業制造的靈魂是無與倫比的系統集成能力,體系管理水平極高。
但是,光有系統集成能力是不夠的,如今俄羅斯的很多裝備就面臨這個困境,正因為系統集成管理能力強,把一些性能平庸的零部件組裝起來,整體性能依舊不輸西方那些高大上的裝備,這導致俄羅斯的整體工業體系無法升級,也沒有升級的動力,可以將其稱之為“湊合著用”模式。
上個世紀80年代,中美蜜月期,美國曾幫助我們升級戰機,結果發現很難下手,一架飛機的零件與另一架不能通用,這讓他們很頭疼。于是幫助中國建立了標準化,在航空電子領域引入1553B總線標準。
美國的武器裝備生產就是依靠標準,零部件尺寸大小用什么材料都有詳細規定。但是他們的標準,在咱們這里并不一定實用,畢竟工業體系都不一樣。因此如果我們要仿制美國裝備,就必須要重開一條生產線,甚至是重新建立一套歐美標準的生產體系。
結果我軍很多大佬不感興趣,除非是美國在這個裝備上的技術遙遙領先全世界,那我們才考慮引入美國標準。
如今,中國在美俄之間摸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武器研發思路。舉個簡單的例子,俄羅斯T90外形非常低矮緊湊,而美國坦克大多很高很大,我國的99A則處于二者之間。
我國現在的工業實力要比上個世紀強,現在我們也不再追求仿制美俄裝備了,而是努力自主創新,甚至在某些領域開始制定國際標準,比如六代機、高超音速導彈,這兩個領域我國屬于領跑者,美俄研發六代機現在也得參考咱們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