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豐沙鐵路迎來了開通運營70周年的重要時刻。這條穿越太行山與永定河大峽谷的交通大動脈,作為新中國首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工程,承載著國家戰略使命,也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從"鋼釬鐵軌"到"高鐵飛馳"的偉大跨越。
豐沙鐵路的設想最早可追溯至清末。1905年,京張鐵路設計之初,詹天佑便曾勘測三條線路,其中一條即為今日的豐沙線路。然而由于地質復雜、工程艱巨而未被采用。直到1953年,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大背景下,這條沉睡半世紀的藍圖終于得以重啟,成為國家"一五"計劃中的重點項目。
1955年7月15日,豐沙鐵路提前半年實現接軌通車。與京張鐵路共同構建起北京通往西北地區的雙通道。那一刻,不僅是技術工程的勝利,更是民族意志的體現。
豐沙鐵路全長105公里,穿越太行山與永定河大峽谷,全線建有65座隧道、60多座橋梁,是當時橋隧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鐵路工程之一,是建設者以生命和熱血鋪就通向大西北的鋼鐵通道。
"高山擋不住太陽,困難嚇不倒英雄漢。"來自部隊轉業的4萬余名建設者,在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河水中打樁筑橋、在懸崖峭壁間鑿石穿山。108名建設者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的名字,刻在了豐沙鐵路沿線的一座座紀念碑上,也銘刻在共和國交通史的豐碑之中。
自1979年起,豐沙鐵路陸續實施電氣化改造,并于1984年投入運營,成為中國第二條電氣化鐵路。2017年,隨著長安街西延工程推進,豐沙鐵路石景山段實現入地,取而代之的"和力之門"成為北京西部的城市新地標。
2025年,升級后的豐沙鐵路迎來了北京至莫斯科國際列車(K3/4次)的試運行,標志著其在新時代國家對外通道建設中仍扮演著關鍵角色。
2023年7月底,北京遭遇140年來罕見極端強降雨,豐沙鐵路沿線突發山洪與泥石流,造成三趟列車、2800余名旅客被困山區。
鐵路干部職工與武警官兵緊急轉運物資、疏散旅客,在斷水斷電、通信中斷的極端條件下,堅持奮戰五天五夜,確保全體旅客安全撤離。那一幕幕"鐵路藍"與"國防綠"并肩作戰的身影,讓人們再次銘記這條"英雄之路"的重量。
一張被雨水浸濕的留言便簽、一箱寄托著孩子演出服的行李,成為無數感人細節中的一幕,也映照出豐沙線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情。
豐沙鐵路不僅是交通動脈,更是共和國奮斗精神的縮影。從詹天佑未竟的藍圖到一五計劃的攻堅建設,從電氣化改造到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列車,這條線路承載著百年追夢、七十年接力的精神傳承。
"高山低頭,河水讓路"不只是口號,而是豐沙鐵路70年歷史的真實寫照。如今,復興號奔馳在廣袤大地,國家鐵路網持續延展,這條鐵路,仍將書寫屬于新時代的奇跡與榮光。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