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是否應接受中方邀請,出席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儀式,這個決定他整整深思了十三個晝夜,最終還是選擇了婉拒。
韓方提出的解釋聽上去“合情合理”:首先是“日程沖突”,其次是“外交對等”。然而,這樣的回應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考量?
遲疑13天
看似輕描淡寫的謝絕舉動,實際上讓首爾方面足足斟酌了13天。今年7月初,中國向李在明政府發出了正式邀請,希望他以國家元首身份參加九月的紀念活動。
收到這份邀約,象征著一種外交上的認可與重視,但當這封信件擺在李在明案頭時,他陷入了沉思,身邊的高層顧問也一時難以拿出明確意見。
為何如此猶豫不決?因為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慶典,而是中美日韓四方外交博弈的一個縮影。盡管韓國表面上是獨立主權國家,但在政治、經濟和外交層面,始終被夾在全球兩大強國之間的角力之中。
它在軍事上高度仰仗美國保護,而在經貿領域又深度依賴中國市場。一邊是握有安全“命脈”的華盛頓,另一邊則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北京,李在明必須做出艱難抉擇。
真的“脫不開身”?
韓方官員第一個給出的理由是:“總統近期行程過于密集。”查閱其官方安排,似乎確實如此。
從七月至八月,李在明計劃訪問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就美韓同盟議題及雙邊經濟合作展開對話,同時還要與日本領導人舉行會晤,繼續推動日韓關系“回暖”——這幾十年來一直是兩國間難以解開的結。
至于九月,則要前往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表面看來理由充分,但從外交角度看,“剛好沒空”這種說辭未免顯得有些牽強。
作為一國元首,日程并非完全不可調整,更何況閱兵定于九月初,而聯合國大會則是在九月下旬,兩者間隔長達二十多天。
此前也有韓國領導人曾專門調整出訪計劃,以表達對中國事務的重視。2015年,樸槿惠便頂住美方壓力,親赴北京出席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
外交平衡術
第二個拒絕原因,“外交對等”四字雖顯中立,實則蘊含復雜心理。簡而言之,韓方認為:文在寅曾在2017年主動訪華,此次輪到中方回訪韓國才符合“禮尚往來”原則。
此番說法乍看合理,但若結合現實情況分析,卻并不那么站得住腳。當年文在寅訪華,并非因中韓關系正處蜜月期,而是為了緩和部署“薩德”引發的外交緊張。
那次訪問實際上是韓方向中方示好的舉措,如今李在明所處局勢已大不相同。相比起前任,他的外交風格更顯謹慎保守,面對中美夾擊,缺乏足夠的決斷力。
目前中韓關系較文在寅時期更為脆弱,若以“對等”為由推脫邀請,顯然不合實際。歸根結底,韓國對外政策的每一步棋,都繞不過美國的態度。
關鍵矛盾點
韓國在安全事務上幾乎完全受制于美國,例如“戰時指揮權”至今仍由五角大樓掌控,而美韓同盟正是這一格局的基礎保障。然而,李在明政府不僅要考慮國家安全,還需維系經濟利益,而這恰恰是中國能提供的重要支撐。
從中短期來看,韓國超過48%的半導體原材料需從中國進口,雙邊貿易總額常年維持在三千億美元以上高位。
僅三星電子與LG新能源兩家公司,在中國的上下游供應鏈依存度已達到深度融合的狀態。不過近年來,美國對中韓經貿合作的干預并未減弱。
美國并非一個值得信賴的盟友,它既需要盟國支持,又常常將本國利益置于首位。一旦韓國出現任何傾向中國的跡象,美方可能立即采取貿易制裁或輿論施壓。
這或許才是韓國拖延十三天才做決定的根本原因。不只是出席閱兵的問題,就連是否訪華本身,在美國態度反復無常的背景下,都是一次高風險行動。
國內壓力加劇
除了外部環境的復雜性,李在明在國內同樣面臨巨大挑戰。近來,反華情緒在韓國持續升溫,甚至演變成具有挑釁意味的街頭抗議。
自年初以來,多個極右翼組織頻繁在首爾繁華商圈發起反華示威,地點往往選在中國游客聚集區域,此類行為背后不乏保守派政客的支持與默許。
盡管李在明試圖用兩個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巧妙回避了一次棘手的外交抉擇,但他面臨的考驗遠未結束。如果真有意改善中韓關系,未來幾個月內,他必須果斷出手,作出實質性動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