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中有八顆大行星,水星就是其中之一。它始終在太陽的身邊出沒,絕大多數時間內被太陽耀眼的光芒掩蓋,因而它成了太陽系中最神秘的成員之一。至今人們對它知之甚少。盡管如此,小小的水星可不簡單,有人說水星是一顆“創紀錄的行星”,這是為什么呢?一起來數一數水星創下的太陽系紀錄。
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
水星和太陽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水星離太陽最近的時候約為4600萬公里,最遠的時候7081萬公里,平均距離約5790萬公里。水星離太陽平均距離只有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的大約40%。水星離太陽如此的近,讓水星形成了眾多神奇的現象。
公轉速度最快的行星
太陽和水星
水星的公轉速度是八大行星中最快的,高達47.87公里/秒,比最遠的海王星平均公轉速度快了8.8倍。這是因為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因而它受到的太陽引力遠強于其他行星。太陽強大的引力會對水星產生巨大的“向心力”,迫使水星必須以更快的速度繞太陽運動,才能抵消引力帶來的“墜落”趨勢,維持軌道的穩定。也就是說,如果水星的公轉速度不這么快的話,它就會掉到太陽上面。
太陽系最扁的軌道
水星的軌道
我們發現水星離太陽最遠的時候和最近的時候相差了2481萬公里,軌道偏心率達到了0.2056,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軌道偏心率最大的。在太陽系中,軌道偏心率第二大的行星是火星,為0.0934;而地球的軌道偏心率只有0.0167;軌道偏心率最小的是金星,為0.0068。軌道偏心率的數值越大意味著軌道越扁長。也就是說,水星的軌道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扁的;金星的軌道則是最接近正圓的。
軌道周長最短
太陽系
水星的軌道半長軸(橢圓軌道的平均半徑)僅有0.387天文單位,即5790萬公里,因而它的軌道周長遠小于其他行星。水星的軌道周長只有大約3.6億公里,僅為地球的38%(地球的軌道周長約9.4億公里),是太陽系中軌道周長最短的行星。
公轉周期最短的行星
太陽系
既然水星擁有最快的公轉速度和最短的軌道周長,那么水星圍繞太陽一周的公轉周期也是太陽系中最短的。水星圍繞太陽一周只需要88地球日,是八大行星中公轉周期最短的。這么看來,水星簡直就是太陽系中的“飛毛腿”啊!
晝夜溫差最大的行星
水星
由于如此的靠近太陽,水星始終處于太陽的炙烤下。白天的時候,水星的表面溫度能夠飆升到430℃,足以融化金屬鉛。由于水星沒有大氣層,到了晚上熱量又會迅速的散失,溫度可降至-180℃。水星的晝夜溫差超過600℃,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大的。
一天比一年還長的行星
水星上的太陽升起
雖然水星距離太陽非常近,但是它沒有被太陽完全潮汐鎖定而是處于一種奇特的軌道共振狀態。水星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存在3:2的軌道共振關系。水星的自轉周期(恒星日)約為58.6地球日,公轉周期為88地球日,正好是“58.6×3≈88×2≈176地球日”,即水星自轉3周恰好公轉2周。這意味著,在水星上的同一地點,兩次太陽升起所間隔的時間是176地球日,即水星上的一天等于水星上兩年。這在太陽系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太陽系最小的行星
八大行星的大小
太陽系最小的行星可是我們最熟悉的“水星紀錄”了。水星究竟有多小呢?水星的直徑約為4880公里,只有地球直徑的38%。水星的體積只有地球大約5.6%,即地球的體積大約是水星的17.8倍。打個比方,假如地球是一個籃球,那么水星差不多就只有高爾夫球大小。不僅如此,水星甚至還不如木星的衛星木衛三、土星的衛星土衛六大。
從質量上看,水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大約5.5%,即地球的質量是水星的18倍。
密度相對最大的行星
水星的內核
通過和地球作比較,我們發現水星的體積與質量差不多都是地球的十八分之一。這就意味著水星的平均密度與地球差不多。實際上,水星的平均密度為5.43克/立方厘米,比地球的平均密度(5.51克/立方厘米)略小。地球是太陽系中平均密度最大的行星。不過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平均密度很大是因為地球的質量很大,重力壓縮效應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對于質量只有地球十八分之一的水星來說,重力壓縮效應自然比地球差了不少,但其平均密度卻只比地球小了一點點。這也是水星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若不考慮重力壓縮的影響,水星才是太陽系中平均密度最大的行星。
內核相對最大的行星
為什么水星擁有如此高的密度呢?科學家的解釋是它可能有一個巨大的鐵核。水星的內核直徑大約占到了水星直徑的85%,也就是4148公里,與之相比,地球的內核直徑大約占地球直徑的54%。水星的地殼與地幔層只占水星直徑的15%,即厚度大約400公里。
水星的內核
打個比方,水星就好像是一個青皮核桃,剝開那層薄薄的青皮,露出一個相對巨大的核桃核。因此,若按內核大小與行星大小的比值來看,水星的內核是太陽系中最大的。
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最近
水星到地球平均距離的模擬
也許你覺得這不可思議,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不是金星嗎?的確金星的軌道位于地球軌道內側,金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只有大約4000萬公里。然而如果我們動態的看待太陽系八大行星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時就會發現,在大多數時候水星才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2019年,《自然》子刊的一項研究通過模擬太陽系行星軌道,計算了行星與地球的長期平均距離,結果發現,水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9100萬公里,金星約為1.08億公里,火星約為2.25億公里。顯然,水星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最近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動態的視角下,水星與地球的近距離接觸比金星更為頻繁。
肉眼可見最難觀測的行星
水星
在太陽系中,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都是肉眼可見的。水星的最亮時視星等可達-2.48等,比天狼星還要亮。雖然如此,水星卻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難觀測的行星之一。據說,哥白尼在臨終前遺憾的說他這一輩子沒有看到過水星。
這是因為水星距離太陽過近,容易被強光掩蓋。從地球上看,水星始終在太陽附近運動,并且與太陽的角距離最大不超過28.3°。因此,水星只能出現在日出前或者日落后的地平線低空,并且可觀測的時間只有1~2小時。如果再加上受低空大氣干擾或者地面建筑物、山脈的遮擋,想要憑借肉眼看一看水星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反照率最低的行星
水星
早在戰國秦漢時期,人們就發現水星呈現較暗的灰色調,并且運行軌跡“靈動多變”,因而結合當時盛行的五行學說,黑色屬水,將其命名為“水星”。實際上,水星的表面就是一種黑灰色。它的反照率只有0.09,是八大行星中反照率最低的。反照率是衡量行星反光能力的一個指標。反照率越低,說明行星的反光能力越弱。目前,科學家已經揭開了水星低反照率的謎團。科學家通過對信使號任務的數據發現,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石墨,這才導致了水星的反光能力不強。
一口氣數了水星13個太陽系紀錄。看來水星被稱為“創紀錄的行星”也是不無道理的哈!你看到過水星嗎?水星還創造了哪些有趣的“紀錄”呢?一起聊一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