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黃巖島海域突發近距離船只對峙事件,南海局勢再度緊張升級!
依據中方于次日公布的現場影像與航行軌跡資料,菲律賓海警編號為9701的大型巡邏艦多次以高速度逼近中國海警所使用的中小型執法艇,最驚險的一幕發生在該菲艦從中方船只后方極速掠過,僅差毫厘便可能引發嚴重撞擊。
需指出的是,菲律賓9701號艦是其國內最大型的巡邏船之一,排水量超過2600噸,而此次中方出動的則是百噸級的小型巡邏艇,在體量和機動性方面明顯處于劣勢。
從視頻畫面可見,菲艦三次高速穿越中方小艇尾部區域,掀起的巨大浪涌使中方船只劇烈顛簸,幾乎失去穩定航行能力。幸虧中國執法人員冷靜應對、操作精準,才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人命傷亡及船只損毀。
這種“大艦逼壓小艇”的行為不同于一般海上偶發接觸,更接近帶有半軍事化特征的挑釁行為。換句話說,按照國際海事慣例,此類高速靠近本身即構成“危險航行”,其潛在威脅不亞于空中對峙中戰機突然橫切對方航路所帶來的風險。
熟悉南海動態的觀察者應清楚,這是近年來菲律賓罕見的大膽實操行動,相比過去慣用的“漁船補給”模式,這次不僅動用了國家級執法艦只,還采取了具有攻擊性的航行方式,顯示出策略上的顯著轉變。
此前菲律賓多以“受害者姿態”試圖贏得國際輿論同情,將自己描繪成“被強權壓制的弱國”。然而此次卻轉為使用大型艦艇實施高風險逼近,不僅意在迫使中方采取反制措施,更有可能是在蓄意制造沖突升級契機。
為何會出現如此激烈的戰略調整?可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
就在此次事件前夕,菲律賓曾在東盟外長會議上再次炒作南海議題,企圖聯合周邊國家對中國施加壓力。但最終結果并不理想——多數東盟成員國明確支持加快“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程,并與中國立場趨于一致,這反而讓菲律賓陷入孤立境地。
遭遇外交失利之后,馬尼拉方面或許希望通過“實地對抗”重新掌握主動權。他們似乎相信,唯有通過“制造沖突”才能吸引外界關注,進而推動美日等盟友介入南海事務。
此外,當前馬科斯政府的執政環境并不穩固,一方面,他推行的“親美政策”正遭受質疑,特朗普近期宣布對菲律賓產品征收20%關稅,也引發了國內廣泛爭議。
另一方面,菲律賓軍政高層頻繁傳出“外部勢力滲透”傳聞,甚至有聲音質疑國防部長是否真正效忠本國,這類政治不穩定信號極大削弱了馬科斯的公眾信任度。
在此背景下,借助南海問題制造外部危機,成為其轉移內部矛盾的一種手段。可以說,南海已成為他維系政權穩定的最后籌碼。
盡管如此,中方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克制,并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布現場視頻與航行記錄,用客觀證據還原事實真相,防止被對方惡意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輿論普遍未將此次對峙簡單視為一次偶然摩擦,而是將其定性為菲律賓在南海戰略上的重大升級,標志著其外交手段已由“碰瓷式抗議”向“武力試探”演變。
相關專家指出,雖然此類挑釁對中國構成一定挑戰,但也帶來戰略機遇。若菲律賓繼續推進局勢升溫,甚至觸碰“紅線”,中方將具備更加充分的法理與輿論基礎強化海域控制,甚至采取更具力度的應對舉措。
盡管目前雙方尚未真正跨越“開火門檻”,也未造成人員傷亡或艦船碰撞,但菲方此舉已然逼近“擦槍走火”的邊緣。
從國際法律角度審視,任何在專屬經濟區范圍內實施的“危險航行”行為都可能構成侵權,若再疊加高頻次、軍事化及預謀性等要素,其性質或將進一步升級為“非對稱沖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事件直接發生在中菲之間,但美國的影響始終如影隨形。近年來,菲律賓不斷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包括開放美軍基地、參與聯合演習、與美日澳新建立“海上監視網絡”,這些舉動使其在南海的角色日益趨近“代理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在此事件后的反應異常低調,既未立即譴責也未公開表態,這種“放風箏式”的策略令人深思——一方面默許甚至鼓勵盟友采取激進行動,另一方面又保持戰略模糊,以便根據后續發展靈活調整立場。
一旦菲律賓“出狀況”,美國可能借“盟友受難”之名派兵介入;若局勢仍在可控范圍,則繼續炒作所謂“自由航行”議題,維持在地區內的話語主導權。
因此我們必須密切追蹤菲律賓與美國的后續動作,嚴防其聯手制造新的安全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