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更具韌性的安全城市,是守護超大城市運行的生命線。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辦的市民圓桌會上,青年學生聚焦科技創新提出發揮法治保障的建議;在基層社區的座談交流中,市民也圍繞非機動車管理等“家門口”的隱患出謀劃策,共同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如今,無人機的使用在生活中司空見慣,比如在航拍、快遞運輸、災難救援、測繪、影視拍攝等諸多領域,都有它的身影,社會上也涌現出很多飛手培訓班,越來越成為時代新寵。但是關于無人機的安全、隱私等問題也屢見報端,由此帶來的社會隱患不得不引起重視。有游客在景點被拍攝風景的無人機撞傷,還有的無人機飛入居民區,涉嫌窺探隱私,此外,如果操作不當,無人機也會成為頭頂上的隱患。
建議:深化區塊鏈應用,為無人機建立唯一“數字身份證”,實現飛行計劃、軌跡及操作者信息全鏈上存證,確保溯源可信;建立厘米級精度的低空監測網絡,實時識別禁飛區闖入等行為,并聯動電子圍欄、信號壓制技術快速處置風險。此外,企業須在產品設計中嵌入合規基因,如強制地理圍欄,履行源頭控險責任,公眾需提升安全意識,積極參與違規飛行監督舉報。 建議人 陶胤吉
電動自行車因其輕便、省力、易騎行等特點,成為不少家庭的常備交通工具,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但在方便出行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違規行駛、火災等安全隱患。加強電動自行車的監督管控,對保障交通安全、減少事故損失等,十分重要。
建議:推廣智能監控技術,在電動自行車上安裝定位系統等,用于監控行駛軌跡、分析使用習慣等。參考機動車監督機制,支持市民“隨手拍”等上傳舉報,建立公眾參與的監督機制。加強車輛登記管理,要求所有車輛上牌的同時,做好居住地、聯系方式等車主信息記錄,建立電子檔案并同步推送至社區,多方協同做好車輛管理。在學校、醫院、商圈、地鐵站等位置推廣電子圍欄,當車輛停放在禁停區時發出警報,規范車輛停放。建議人 彭佳慧
原標題:《上海民聲 | 安全計 空中規范&非機管理》
欄目編輯:陳浩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姚儲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