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17日電 7月的敦煌被李廣杏的甜蜜包圍。近年來,當地以品牌強農為抓手,讓李廣杏在品牌賦能中完成“甜蜜蝶變”,從田間地頭一舉成為敦煌的“致富金果”。
從“深閨藏果”到品牌覺醒
李廣杏,因相傳為西漢名將李廣駐軍敦煌時引入而得名,兩千多年來,它在戈壁綠洲中扎根結果,成為敦煌人舌尖上的文化記憶。然而過去,受限于品牌認知度低、銷售渠道單一,這顆藏著敦煌故事的“黃金果”,始終“養在深閨人未識”。
“2018年以前,杏子熟了只能拉到市場擺攤,行情好時一斤賣幾塊,遇上下雨天爛在枝頭是常事。”敦煌市月牙泉鎮合水村種植戶羅新華算起了“舊賬”。他家種了22畝李廣杏,1畝年景好時能收700斤至800斤,但因缺品牌、少包裝,收益總像“過山車”。
轉機始于敦煌對“甘味”農產品品牌的深耕。2019年,敦煌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將李廣杏申請納入甘肅省級“甘味”區域公共品牌培育體系,農業、林草、市場、商務等部門聯合發力,從品種改良到標準化種植,從品牌包裝到渠道拓展,一套“組合拳”讓千年古杏逐漸走出“深閨”。
從放養式種植到規范化管理
鳴沙山下的合水村,是李廣杏的主要種植基地,技術員每年都召開多場現場培訓會,手把手教農戶疏果、管理。“現在可不是‘靠天吃飯’了,每顆杏子都得‘過五關斬六將’。”羅新華晃了晃手中的《李廣杏標準化種植手冊》,從開花到結果,施肥、防蟲、采摘都有“硬杠杠”,“就說采摘,必須八成熟時手工摘,還得套軟網套,一點磕碰都不能有。”
為了進一步提升李廣杏的品質,敦煌市結合“李廣杏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先后在月牙泉鎮合水村開展了促花促果、老果園更新復壯、花期延遲、人工授粉等李廣杏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同時,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先進技術。
如今,全市1.5萬畝李廣杏實現了標準化種植,優質果率不斷攀升,敦煌李廣杏更是成功拿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名特優新”產品國字號“身份證”,榮獲“甘味”獨一份特色農產品,為其品質增添了更有分量的證明。?
圖為敦煌李廣杏。(資料圖)敦煌市委宣傳部供圖
“品質是底氣,品牌是翅膀。”敦煌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殷春說,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全市20多家李廣杏合作社帶動了1000多戶農戶,戶均年增收近1萬元。
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李廣杏,憑借著過硬的品質和響亮的品牌,正一步步走出敦煌,讓千年杏香飄向更遠的地方,書寫著屬于它的品牌傳奇。
品牌賦能與渠道拓展,讓李廣杏身價翻倍
借“甘味”品牌東風,敦煌整合文旅資源,讓李廣杏與敦煌文化“聯姻”,金杏園合作社推出“杏有靈犀、思念郵你”“李光記”等文創包裝,講起“一顆杏子讀懂敦煌”的故事;“敦小二”品牌則從莫高窟壁畫中汲取靈感,打造“九色鹿”主題包裝,掃碼還有DIY專屬敦煌紋樣,讓每一盒李廣杏都成為“行走的敦煌文化符號”。
同時,銷售渠道也隨之拓寬,搭起“線上+線下”銷售網,杏子成熟期,線上整合郵政、順豐等物流資源,在抖音郵政直播間、淘寶等多個媒體平臺銷售,構建“冷鏈+電商”銷售體系,搭上空運的快車,敦煌味道從果園枝頭到消費者舌尖,國內只需48小時。
線下除了各大銷售網點銷售外,還靠“旅游+農業”讓游客進園采摘銷售。“去年我家杏子,70%走電商,20%賣給游客,剩下的被深加工企業收走,一斤平均超過30元,1畝純賺1萬多元!”劉國榮笑得眼角起了褶。如今他不光自己種,還注冊了合作社給農戶當技術指導、幫助銷售。
圖為敦煌李廣杏。(資料圖)敦煌市委宣傳部供圖
除此之外,在農產品加工車間,李廣杏正經歷“華麗變身”,果肉制成果干、果脯,果脯還可以熬制成杏皮水。“我們一年加工40余噸李廣杏,附加值增加了20%,各類‘甘味’產品已走進全國20多個城市的商超。”敦煌市祥農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彪說。
從鮮食到深加工,從單一果品到“杏+文旅”“杏+電商”,李廣杏產業鏈越拉越長。目前,敦煌已有3家李廣杏深加工企業,開發出杏脯、杏皮水等多種產品,這顆小小的杏子,正成為敦煌“甘味”農產品發展的生動縮影。
唐囡囡 唐小艷 徐秀芳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