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從靠 50 臺電腦撈金千萬的商業傳奇,到 1 年間倒閉 1.2 萬家的“偏門行業”。
1996 年,上海威蓋特網吧,十幾部泛著經典螢綠光芒的、單價超過2萬的“大腦袋”整齊排開。
上網費自然不會便宜:40元一小時。要知道,當年全國平均月薪也就 500 元上下,普通人得勒緊褲腰帶干滿三天,才能換在這里敲一小時鍵盤。
那會兒去威蓋特的不是外企白領就是外籍人士,他們也許拿著上網補貼券,躲在網吧里偷偷學習五筆輸入法、word排版,為自己的簡歷添上一筆。
攢3天工資,只為網吧沖浪1小時
沒人能想到,僅僅四年后,這個“上海貴公子”搖身一變,成了全國各地打工人的“電子情人”。
3-5元/小時的均價,讓普通人能在忙碌一周后,舒舒服服地在網吧泡上一天。
“平均每天毛收入兩三千,不到半年就回本了。” 網吧老板劉峰笑著說。
2000年,正值全國小煤礦關停潮,劉峰賣掉煤礦,在學校周邊開了家50 臺機器的網吧,本想試試水,結果開業第一天就爆滿。
最瘋狂的時候,他一口氣開了5 家分店,每天晚上家人都得拎著紙箱去收錢,一元五元的鈔票堆成小山,數到指尖發僵。
在家庭電腦尚未普及的年月里,網吧就是中國互聯網的“毛細血管”。
它們臟、亂、差,不時有人干出為搶機位打架或者拿泡面桶當尿壺的蠢事。也正是它們,在馬化騰差點要賣掉QQ的時候,給QQ帶來了海量用戶;
在鄭州房價僅2000元/m2的年代,給頭部網吧老板創造了“月入十套房”的奇跡。
網吧像個瘋狂旋轉的魔方,把40元一小時的奢侈、數錢數到手軟的暴富、泡面混著香煙的味道,都揉進了一代人的青春里。
然而,02年的一場大火,冰封了網吧野蠻生長的熱烈。
牌照冰封12載
網吧業廢墟上艱難重生
2002 年 6 月 16 日凌晨,“藍極速” 網吧突然陷入一片火海。
這場大火最終奪走了 25 條生命,而縱火者竟是四名因被拒上網而報復的未成年人。
5塊錢的汽油,加上網吧夜間反鎖門窗、消防通道堆滿雜物、老板私下容留未成年人上網等亂象,釀成了這場驚天慘劇。
專家銳評:“90%的網吧和90%的顧客,都是見不得光的”。
人民日報發聲:誰該為網癮少年負責!家長集體砸電腦的新聞屢見不鮮。
同年11月,《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緊急實施,一條條新規像緊箍咒般套在行業頭上:未成年人被嚴禁入內。
曾經火爆的包夜服務全面叫停,消防、公安、文化部門的聯合檢查成了常態。
更致命的是,全國網吧牌照審批被按下暫停鍵,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只能從別人手里高價收購牌照,一張原本免費的許可證在黑市被炒到三四十萬元。
政策收緊讓網吧的日子瞬間變得艱難。
原本只要機器能運轉就能賺錢的老板們,突然要掏出十幾萬元做消防改造煙感報警器、應急通道、滅火器一個都不能少,相當于一年白干。
一家網吧被迫加裝3萬元的消防噴淋系統,卻因“安全出口寬度差5厘米”被罰兩萬。
2001年全國網吧數量約12萬家,2004年驟降至8萬家,但實際仍有大量無證經營。形成“合法網吧交稅,黑網吧賺錢”的畸形生態。
城中村的握手樓里,有人把自家客廳隔成幾個小間,擺上五六臺淘汰的舊電腦,用破解軟件繞過監管系統,偷偷做起生意。
“20塊錢包夜”網吧內喧鬧聲此起彼伏,老板則叼著煙獨自坐在門口,既要提防不定期的檢查隊伍,更要應付找上門的家長。
直到 2013 年,文化部將單體網吧的審批重新放開,部分地區1年就新增110 家網吧。
很多人是網吧黃金年代的用戶,看到審批放開,他們借錢裝修網吧,甚至貸款買電腦、裝燈光音響,想“賭一把”翻身。
但他們已經錯過了PC網游的黃金年代,在移動互聯網的沖擊下,有人黯然關掉經營多年的門店,把電腦當廢品賣掉;也有人咬牙轉型,學著用會員系統和賽事活動留住顧客。
藍極速事件留下的傷疤漸漸愈合,但它改變的不只是行業規則,還有一代人對網吧的記憶。
那個煙霧繚繞、藏著青春叛逆的空間,終究要在規范與競爭中,慢慢長出新的模樣。
網吧上座率斷崖式暴跌
2013年底4G商用牌照發放,2015年后,校園、地鐵、商場幾乎全面覆蓋Wi-Fi,聯通、電信等也下調流量資費,2016 年全國手機出貨量突破5.6億部。
網吧老板們慢慢發現,熟面孔的中學生越來越少。
孩子們揣著父母淘汰的舊手機,在課間就能組隊打《王者榮耀》。
2017年,《王者榮耀》月活峰值破億,直接分流網吧端游用戶。快手、抖音、微博、微信小游戲、百度貼吧等蜂擁而上,瓜分了用戶的時間。
西安某連鎖網吧的店長在日記里寫道:"下午三點的大廳空得能跑老鼠,鍵盤上的灰塵比筷子都厚 。"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家庭電腦的普及。
2000年農村電腦普及率僅0.5%,萬元的電腦價格能抵普通人一年工資;到2020年,組裝一臺能流暢運行《英雄聯盟》的主機只需3000元。
上海白領小林的經歷很有代表性,他 2008 年為了玩《穿越火線》,每周省下兩頓飯錢去網吧包夜,而 2020 年居家辦公時,公司配的筆記本性能比當年網吧旗艦機還強。
曾經“玩游戲要去網吧”的場景徹底失效,連打工人都“邊開會邊開黑”,傳統網吧似乎失去了存在意義。
靠電競殺出血路
老網吧重生為社交據點
在網吧行業陷入寒冬時,西安綠樹電競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
綠樹把傳統網吧的局促空間敲掉,換成挑高五米的開放式大廳,角落里擺著西安城墻元素的文創展架。
300萬注冊用戶和 5600萬年度接待人次的數字背后,是那些揣著懷舊情結的 80 后帶著 00 后晚輩來打卡的場景。
“小時候最怕被發現去網吧,現在怕的是孩子嫌我菜。”
成都街頭的主題電競館則用另一種方式改寫規則。
萬元定制主機配著 RTX 4090 顯卡,連鍵盤背光都跟著游戲劇情變色。這并不是電競館的炫技;相反,英偉達、雷蛇、微星等廠商愿意贊助硬件進駐頭部電競館,讓電競館成了硬件廠商的展廳。
更妙的是老板們發現的新規律:當《英雄聯盟》專區坐滿時,《無畏契約》的玩家會自動形成新的社交圈,每一個專區都成了一個小型“數字部落”,人與人不是隨機并排坐,而是“自愿共振”。
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摩非電競茶室的操作。
武漢徐東店的價目表上,兩杯檸檬茶的錢就能換 8 小時免費上網,50 元的客單價里藏著 75% 的茶飲毛利。
“不打游戲的來買茶,打游戲的順便買茶”,憑借這種模式,武漢兩家加盟店的日均營收暴漲超 100%,連帶著周邊便利店的泡面銷量都翻了倍。
老網民感嘆:“當年怕被老板發現偷喝的冰可樂,如今擺上柜臺,還能掃碼送會員。”
同學聚會上,有人提議去網吧重溫青春,結果搜遍全城只找到2家。
一家在大學城茍延殘喘,另一家成了電競酒店。
當 00 后在《原神》里組隊打卡,80 后們突然意識到:那個需要排隊搶機位、吃5元泡面通宵的年代,真的回不去了。
但網吧并未消失,它只是換了副面孔。
在電競酒店的包間里,在主題網咖的咖啡香中,繼續承載著新一代人的社交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