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位92歲的臺灣老兵在兒女的陪同下回到重慶尋親,這事兒在網上傳得挺廣。
他下飛機后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看到眼前的景象,愣是沒認出來這是自己的老家,還生氣地沖著兒女喊:“這不還是臺北嗎?”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背后藏著幾十年的離鄉之苦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這位老兵叫蕭家福,1926年出生在重慶巴南區魚洞鎮。那時候的魚洞還是個小鄉村,家里種地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他是老大,底下有四個弟妹,從小就得幫著家里干活。種田、看孩子,忙得腳不沾地,但一家人感情挺好,苦日子也有盼頭。
1937年抗戰爆發,全國都亂了套。1942年,16歲的蕭家福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稀里糊涂就當了兵。那會兒抓壯丁挺常見,農村的青壯年跑不掉,他就這樣被拉走,離開了家。
剛開始他在重慶附近當兵,偶爾還能偷偷跑回去看看爹媽和弟妹。可到了1944年,日軍搞了個“一號作戰”,想打通大陸到東南亞的路,他所在的部隊被調到貴州打仗。
貴州那幾仗打得可慘了。炮火轟隆隆地響,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蕭家福自己也嚇得不輕,但他還是扛下來了。1945年日本投降,他以為能回家了,誰知道國共內戰又接上了。
他被調到南京接著打,1949年國民黨不行了,帶著部隊撤到臺灣。他跟著上了船,離開大陸時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帶著對家鄉的牽掛就這么走了。
到了臺灣,他在金門島的裝甲部隊干了好多年。金門那地方就在海峽邊上,天天聽著海浪聲,離大陸近得能望見對岸。他在那兒開坦克、站崗,日子過得緊張又單調。
戰友們慢慢都在臺灣安了家,可他老惦記著重慶的親人。1966年,40歲那年,他在別人介紹下結了婚,有了五個孩子。但老婆后來受不了窮日子,跑了,他一個人拉扯孩子,靠在工廠打工養家,生活苦得沒法說。
1988年兩岸開放探親,他收到弟妹的信,才知道爹媽早沒了。父親病死的,母親熬不過勞累和想念,也走了。他心里愧疚得不行,可那時候沒錢回大陸,只能靠信聯系。
后來弟妹搬家,聯系斷了。2002年他退休,身體也不行了,但回老家的念頭一直沒放下。到了2018年,他92歲了,孩子們看他年紀大了,通過媒體找到他在重慶的侄子,才有了這次回鄉。這70年的分離,全是戰爭和時局逼出來的。
重慶這70年也變了樣。1949年以前,重慶是抗戰大后方,城市破破爛爛,滿街都是難民。解放后工業化搞起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突飛猛進。
2000年江北機場就建好了,到2018年已經是國際大機場,高樓大廈滿地開花。蕭家福記憶里的重慶還是40年代的模樣,跟現在差得太遠,也難怪他認不出來。
2018年10月,蕭家福坐飛機從臺北到重慶,下飛機的地方是江北國際機場。這機場是西南地區的大樞紐,航站樓修得氣派,玻璃墻亮閃閃的,里面人來人往,屏幕上全是航班信息。
他下了飛機,看到這陣仗,腦子一下沒轉過彎來,以為自己還在臺北,就沖兒女發火:“這不還是臺北嗎?”
為啥他會這么想?得從他經歷過的臺北說起。他在臺灣住了快70年,臺北那地方從50年代的小城市變成現代都市,高樓、機場、熱鬧的街頭,他都看慣了。
2018年江北機場的樣子,跟臺北桃園機場比起來,其實真有點像——都是現代化的建筑,都有大屏幕和忙碌的人群。
他離開重慶時,那兒還是個窮地方,機場啥的根本沒有,記憶里只有土路和瓦房。一下看到這么發達的重慶,他懵了,以為自己沒到家。
兒女趕緊解釋,說這是重慶,給他看標牌,指出外面的長江。他半信半疑,后來機場工作人員過來打招呼,他才慢慢相信自己真的回來了。
這事兒后來被媒體報道,網上還挺多人討論,說這反映了老兵對家鄉的復雜感情,也有人覺得是城市變化太快,老一輩適應不了。
蕭家福下了飛機,確認自己到重慶后,跟侄子見了面。他侄子是家里唯一還聯系得上的人,弟弟妹妹早去世了。之后他們去了魚洞鎮,他老家那地方。
魚洞這幾十年變了不少,原來的村子成了鎮子,路修得平整,房子也翻新了。他看到這些,心里估計五味雜陳,既高興家鄉發展得好,又感慨自己離開太久。
第二天他堅持要去母親墳前祭拜。山路不好走,家人怕他摔著,可他非要去,說欠母親一個跪。92歲的人了,走幾步就得歇,兒女和侄子攙著他,好不容易到了墳前。他點了香,跪下磕了頭,這對他來說是個心結,總算了了。
接下來幾天,他在村里轉了轉,看了小學、老宅,還跟親戚聊了聊。走之前,他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站了好久,那棵樹是他小時候的記憶。回臺灣的飛機上,他看著重慶的山水遠去,知道這可能是最后一次回老家,但也算沒遺憾了。
家人這邊,兒女一開始被他罵的時候估計挺尷尬,但后來都理解他。畢竟92歲的老頭,離開70年,腦子有點轉不過來也正常。侄子對他回來挺激動,畢竟是家里唯一的長輩,能團聚不容易。
蕭家福這事兒,不只是他一個人的經歷,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命。抗戰、內戰把多少人從家里趕出去,回來的時候物是人非。兩岸分開70年,老兵們有的回不去,有的回來看不到親人,這份鄉愁不是幾句話能說完的。
他把重慶認成臺北,也不光是老糊涂。重慶這幾十年的變化太大了,從窮鄉僻壤變成大都市,老一輩的記憶跟現實對不上號。他在臺灣住了大半輩子,臺北的模樣刻在腦子里,乍一看重慶的機場,條件反射就出來了。
這種老兵回鄉的故事,不止他一個。1949年撤到臺灣的國民黨軍民有上百萬,好多人都沒再回來過。1988年探親開放后,回大陸的老兵不少,但像蕭家福這樣拖到90多歲的,也真不多。
他們回來,不是旅游,是找根兒,找那份割不下的牽掛。戰爭把人分開,時間把記憶變淡,最后回來一看,啥都不一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