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攝影報道
國際頂刊審稿人,兩年狂發7篇論文,博士——這科研履歷,居然屬于一名大三本科生?
7月17日,川北醫學院通報調查結果,這名本科生在獎項申請答辯的PPT里,成果表述不嚴謹引發質疑。這名本科生回應媒體,他沒搶別人科研成果,也沒抄襲剽竊,都是團隊一起拼出來的。
質疑
本科生履歷“逆天”
網友直呼“羅博士”
網傳的答辯PPT里,川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2022級學生羅子甯的“成績單”讓人眼花繚亂:“兼任多個頂級期刊審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機器學習》《JAMA 內科學》等頂刊發了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149”!
PPT里還列著他2024年的“戰績”:從《柳葉刀》到《自然》再到《JAMA》,這些學術界“頂流期刊”里,都有他的名字——有時是第一作者,有時是通訊作者。
PPT里列著羅子甯2024年的“戰績”
一個大三學生,真能牛成這樣?有網友直接叫他“羅博士”,調侃稱其科研能力很多博士都難以企及。
調查
成果真實
但表述不嚴謹
針對網友的質疑,川北醫學院成立專項工作組,重點調查羅子甯的成果是不是真的。
先說已經發表的那7篇論文,經工作組檢索,截至7月16日,這7篇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累計164.8,比網傳的149還高。細看類型:1篇研究論文、1篇綜述、1篇評論文章,這3篇他是第一作者,有老師指導團隊參與;另外4篇評論文章,他是通訊作者。
羅子甯表示,他在PPT展示過程中未對已經發表的7篇論文的類型進行詳細標識,引發了網友的誤解,“在學校獎項的評選過程中,我的研究論文和綜述已得專項滿分。說論文的篇數,是想讓老師和評委更充分地了解我們團隊。”
羅子甯對著電腦學習
“期刊發表論文通常分為Article(研究論文)、Meta analysis(薈萃分析)、Letter(評論)和Editorial(社論)等類型。Article是最主要的論文類型,是科研人員完整的研究結果,而Letter是學術評論,是作者的觀點或對已發表文章的看法。從文獻屬性來看,只要是刊登在SCI收錄期刊上的Letter,擁有DOI(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并被數據庫檢索,通常都會被認定為正式科研成果。羅子甯發表的這7篇論文均有DOI,有4篇Letter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等國際頂級期刊上,這對于本科生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川北醫學院科技處副處長吳昌強表示。
經調查核實,因為有在高質量期刊發表文章和投稿的經歷,羅子甯收到npj Digital Medicine、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審稿邀請,并實際參與了3篇論文審稿。
川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院長劉英教授,是羅子甯團隊的指導老師之一,“他對科研近乎癡迷,有很強的執行能力,我給他提方向,他和他的團隊很快就會落實。”劉英很欣賞羅子甯和他團隊的科研能力。“他是一個熱愛科研、很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學院給予他足夠的支持和引導,讓他一直保持科研的熱情。”
羅子甯獲獎海報
劉正龍教授是學校的計算機和高等數學課程的老師,也是羅子甯參加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指導老師,“羅子甯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他經常在網上自己學習計算機課程,在人工智能和醫學交叉方面較為擅長,具有較強的科研敏銳度與執行力。”
團隊成員、大三學生桂玉清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羅子甯是這個科研團隊的牽頭人和組織者,但他并沒有搶團隊成員的成果,署名都是按照團隊成員的貢獻排序,團隊有一些論文并沒有羅子甯的署名。
解密
百人團隊打配合
抱團逆襲搞科研
羅子甯的故事,藏著一個普通本科生的科研“逆襲密碼”,他癡迷計算機,大一就一頭扎進科研,先是拉了個計算機興趣小組,后來直接在學校“表白墻”發布“組團搞科研”的招募令。
大二那年,這個科研小組正式成立,成員全部來自本校,跨年級、跨專業,成員分成9個小組,大家分工合作又各有側重,巔峰時超過100人,現在還有70多人。
為了提升效率,羅子甯還搗鼓出一套OA管理系統,論文初稿誰寫的、內部審稿到哪步了,系統上都能實時更新。“哪一環卡殼了,全團隊一起想辦法,絕不掉鏈子。”
除了校內老師和隊友,他還主動聯系校外專家尋求合作,給科研“把脈”,“我擅長AI方法,具體應用到醫學領域,得靠各路專家指路,團隊每個人的優勢都得用起來。”
對話
“我不是博士
只是個科研新兵”
聊起這場爭議,羅子甯語速快得像按了快進鍵,專業術語蹦得勤,一看就是個實打實的科研迷。
封面新聞對話羅子甯。
問:真在頂刊當審稿人?
答:我參與審稿是事實,并有郵件為證。當審稿人沒有報酬,但是沒錢我也要干,一是想讓業內認可,二是逼著自己進步,審稿時能學到很多東西。
問:團隊科研成果都有你的名字?
答:沒參與的論文,我就沒有署名。在我們團隊“誰干活誰署名”,按貢獻進行排名。
問:你和你的團隊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怎么開展科學研究?
答:我們雖然沒有自己的實驗室,但是學校和學院科研平臺都對我們開放。同時,我們團隊所從事的科研通常不需要基礎實驗來驗證,借助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學等研究手段是可以實現的。
問:為啥有人叫你“羅博士”?
答:這在調侃我,的確是我在填寫個人信息選擇稱謂時的失誤,“醫生”和“博士”在英語里都是“Doctor”,所以我選擇了一個和醫學生身份相近的稱謂,結果被誤會成“博士”了,真的不好意思,這是我的問題。
問:你咋看這次爭議?
答:沒有想到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和爭議,我是一個科研新兵,很多地方做得不夠規范,比如在材料中未明確標識論文類型,應該說清楚、講明白、不含糊,但我的表述不夠嚴謹,引起大家的歧義和誤解,對此,我深表歉意,也感謝大家對我的理解和包容!
羅子甯說,他想證明一件事,普通本科學生,找對方法、肯抱團、夠努力,照樣能在科研里闖出一條路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