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林之柏
鳳凰男成“下蛋”工具、龍女一言不合就“燉妖”補身、“男媽”一胎誕下一窩小狐貍、“萬妖窟”男團慘變“火鍋底料”、鋪墊老半天的“大boss”竟是Labubu……比離譜更離譜的AI仙俠玄幻短劇悄悄地火了。
《遮天》首播即爆,全網話題量破億;抖音賬號“夢婆婆”連載的《九尾狐男妖愛上我》目前累計播放量已超1.1億,沖上抖音+快手短劇綜合熱度榜TOP 20,“癲”感十足的劇情讓追劇觀眾既無語又欲罷不能;快手“星芒劇場”上線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下文簡稱《山海奇鏡》)則創下3集播放量破千萬的成績,主角顏值被夸“艷壓”內娛。
今年以來,短劇行業似乎陷入了某種疲態。根據2025年H1短劇全景報告,今年上半年短劇大盤熱度值同比、環比分別下降6.03%和15.94%。短劇同質化、一個劇本多次翻拍等問題也一直被外界詬病。
AI仙俠玄幻短劇的走紅恰逢其時:同類題材輸出并不多,制作團隊靈感還沒枯竭,觀眾的新鮮感也未耗盡;奇幻的世界觀設定和炫酷場面,和千篇一律的霸總豪門等題材形成差異。
創意難求、創作愈發劍走偏鋒的短劇行業,是時候拿出一些新東西了。
狠下猛料,高開癲走
AI仙俠玄幻短劇主要賣點有兩個:“大場面”和“癲劇情”。
場面上,大量的特效鏡頭是標配,且尤其鐘愛從傳統神話故事或大IP汲取靈感,《山海奇鏡》就取材自《山海經》,還原書中的各種古獸怪物和打斗場景。短劇的審美疲勞一定程度上源于缺乏新意、沒有大場面,真人仙俠玄幻短劇受困于成本一直被詬病摳圖太假。AI則能彌補不足,營造高級“質感”。
《山海奇鏡》使用大量AI特效鏡頭
但和真人劇集不同的是,AI仙俠劇更流行陰森、詭譎畫風,反倒不愛用經典的柔光濾鏡。《遮天》還原了原著粉津津樂道的“九龍拉棺”名場面,鐵水澆鑄的龍尸自帶壓迫感;《牧野詭事》幾個主要場景都被調侃“地府風”建模,《我在陰間送外賣》直接把整個設定搬到地府。
AI最大的槽點——場景和人物生成效果不穩定,也被創作者巧妙消解:既然整部劇的設定都是“地府風”的,畫面詭異一些也是情理之中。
《遮天》“九龍拉棺”名場面
劇情上,有“爽感”是最基本的。《山海奇鏡》、《遮天》都是經典的大男主題材,前者講少年李行舟大戰共工、劈山救母,后者講主角葉凡升級打怪、集齊各路人馬決戰大boss。仙俠玄幻題材本就重場面多于劇情,男頻賽道尤甚,這相當于放大AI場景生成能力,揚長避短。
不過在“爽”的基礎上,觀眾的口味也在變挑剔,“癲”感逐漸抬頭。
《九尾狐男妖愛上我》短短一分多鐘的劇情往往包含女主燉妖怪補身、在“食用妖養殖廠”挑小妖當零食等離譜劇情;“魔改版”《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爆改葫蘆娃、經典的哭崩長城段落被調侃致敬“水漫金山”;相比之下,在收獲超40萬點贊的《鮫人珠》中出現的男鮫人懷孕、小鮫人煉藥劇情已經算小兒科……
但或許是因為仙俠玄幻題材本就劇情懸浮、設定脫離現實,再離譜的劇情放在這類題材里都情有可原,更不害怕輿論反噬演員,真可謂“把離譜合理化”。
《九尾狐男妖愛上我》/《孟姜女哭長城》
雖然劇情日漸“癲”化,大場面的處理也并非毫無瑕疵,但對比起愈發雷同的真人短劇置景和翻來覆去的惡女復仇、“龍王”歸來、霸道總裁愛上我劇情,至少AI仙俠玄幻短劇某程度上跳出同質化桎梏,給觀眾帶來了難得的新鮮感。
短劇本就帶著消磨時間、加速多巴胺分泌的功效,劇情的邏輯性、場面是詭異還是有質感,并不是觀眾首要考慮——能提供新鮮感便是成功。
AI變革短劇生產流程
在臺前,AI仙俠玄幻短劇給觀眾帶去了一絲新體驗。在幕后,一場全新的生產流程變革也徐徐展開。
縱觀AI仙俠玄幻制作全流程,劇本是頭號難題。改編自起點頂流網文IP的《遮天》劇本創作難度極大,原著總長近650萬字、超過1800個章節,有大量人物支線、宏大世界觀設定,制作團隊為保險起見邀請了原創團隊參與改編;采用原創故事、在十五屆北影節AI+VR影視項目創投會上拿到第一名的《渡劫師》也只是采用AI生成初稿大綱。
雖然觀眾對短劇的劇情邏輯沒有太嚴苛要求,但和網文IP、長劇不同,短劇有自己的一套敘事結構,劇本創作階段的最大難點是把情節鋪排、敘事節奏、角色人設改到符合短劇觀看習慣。這對AI語言模型來說要求太高,現階段AI只能充當一種輔助工具,幫創作者提效。
不過AI對創作的影響隨時間疊加,一旦行業都默認AI的提效作用,就會對劇本創作周期提出更高要求——這是創作者的壓力,也是對短劇生產效率的再加速。
邁過劇本創作這一關之后,AI的存在感就越來越強了:劇本生成分鏡圖-圖生視頻-特效加工-后期剪輯成片等環節,AI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文生圖。業界的共識是直接文生視頻效果不可控,分鏡劇本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整部短劇的畫風基調,需要多次試驗、一遍遍調整提示詞,才能得到滿意的分鏡頭圖,這個環節同樣需要人工介入。至于AI的另一個弱點——畫風同質化、缺乏獨特美感,業內暫時也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
從事游戲、動漫制作十五年的導演Jame在制作AI短劇《女媧補天》時就發現,AI文生圖無法還原他預設的動畫質感畫風,一開始Jame還嘗試用AI+手繪的方式校正圖片,后面為了提高效率只能放棄原設定改成偏寫實風格。
好在AI工具也有自己的優勢:選擇多、效率高。為了在加快速度的同時確保質量,很多團隊都慢慢摸索出了多工具并用的經驗,比如Midjourney的效果得到多個劇組一致好評。
導演Jame曾試圖采用手繪+AI生成模式 圖源:小紅書
只要啃下分鏡劇本圖這塊硬骨頭,后面的工作就會相當順暢。
《我在陰間送外賣》制作團隊表示,確定分鏡頭劇本就相當于“解決了80%的難題”,剩下的就是把圖片素材喂給AI、生成視頻、輸入對話生成音頻再合成,一集內容最快只用兩天就能完成。
在圖生視頻環節,不同工具也是各有優勢,可靈畫面一致性、動作邏輯性、流暢度較好,《山海奇鏡》的很多打斗場面都是用可靈生成,預告片也用可靈重做,水神共工亮相場面讓導演陳坤十分滿意;博主“阿瀧AIGC”則在制作短劇《鴻蒙歸墟》時發現,runway的大場面生成、luma的首尾幀制作效果很好,但可靈的人物動態遠勝前兩者。
上圖為原版/下圖為可靈重做版
經驗、工具的可復用性強也是AI優勢,能提高制作效率和成品基準線。制作流程革新下,短劇團隊的組成和分工也發生了新變化:小規模甚至一人團隊,都足以支撐一部AI短劇的生產。
AI仙俠玄幻短劇的降本提效效果突出,“夫子AI”透露《我在陰間送外賣》總體制作成本5000元左右,在快手獲得超20萬點贊的《白骨精前傳》抽卡素材生成成本僅6000元。成本減少、效率提高,大幅拉低了仙俠玄幻短劇的入門門檻,給小團隊提供了和大平臺同場競技的機會。
《玄幻:從拉二胡開始》幕后是一個7人小團隊,《我在陰間送外賣》制作團隊“夫子AI”是從廣告行業跨界而來,此前沒有任何短劇從業經驗,但他們都拿出了能讓觀眾、業界都滿意的作品。
而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還有大量粉絲數不足萬人的新人團隊爭相發布自制作品,如B站的《寒霜錄》、抖音的《墮仙劫》等都有不錯的播放和互動數據。
當然,頭部制作公司存在感當然也很強。真人拍攝+AI特效結合、總投入百萬級的《遮天》由掌閱科技出品,陜西文投、河北廣電廣告等也有參與;此外,央視參與制作了《中國神話》系列,博納和抖音合作制作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紅果推出的《玄幻:從拉二胡開始》號稱“首部工業級AI短劇”,各路玩家對AI仙俠玄幻短劇這塊肥肉虎視眈眈。
各大平臺也留意到了創作者們的熱情,并積極提供扶持。比如抖音和即夢合作推出“AIGC短劇招募計劃”提供收益保底、宣發資源扶持,并對精品劇目提供額外投資;快手星芒短劇聯合可靈AI推出“星有靈犀——AI短劇創作大賽”,愛奇藝也和火山引擎、谷歌合作啟動“與AI共生”短片創作大賽,向創作者提供流量、技術和資金的多維度支持,《山海奇鏡》和《白骨精前傳》等有一定影響力的AI仙俠短劇就是快手“AI短劇創作大賽”的獲獎作品,并借該賽事獲得了更多露臉機會。
內容的涌現,能為行業補充新鮮血液。許多新冒起的團隊帶有技術、廣告等不同行業背景,有自己的創作堅持,和業內盛行的流量為王風氣、越來越無下限的創作傾向形成對抗。雖然短期內短劇行業既有格局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但也足以讓行業打起精神,積極打磨內容、尋找降本增效路徑,而不是繼續困于同質化存量競爭。
各種平臺計劃
變現困境難解,技術破局在望
幕后的制作流程雖然正加速跑通,但商業化還有很多困難有待解決。總體而言,AI仙俠玄幻短劇并未摸索出穩定變現途徑,行業還在進行各種實驗。
比如看似最簡單直接的付費模式,當前著實難以鋪開。
科幻題材的《覺醒》、《太陽墜落之時》,鬼怪志異題材的《興安嶺詭事》等AI短劇均已試驗付費模式,其中《興安嶺詭事》抖音單平臺播放量超過5000萬,付費收益超35萬。但仙俠玄幻賽道,目前還缺少這種成功案例。
付費模式難推廣,一個重要原因是AI仙俠玄幻短劇供給少、沒有形成口碑效應和穩定、高黏性觀眾群。加上行業呈高度分散,大多數小型、新晉制作團隊并未和平臺建立穩定合作關系,而是采取自發上傳、單獨運營方式,行業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缺乏定價標準,付費模式想推廣起來還需要更長時間。
而仙俠玄幻類短劇脫離日常生活,也較難進行順滑的廣告植入。
《興安嶺詭事》試水付費模式收到效果
相比之下,以AI短劇引流獲客,作為一種技術展示手段為團隊刷臉做宣傳、拉動其他業務增長,在當前更為普遍。
《我在陰間送外賣》制作團隊“夫子AI”的本職工作是廣告,團隊負責人表示,目前只是把AI短劇當作試水,但短劇上線后確實收到了更多業務咨詢。AI的關注度毋庸置疑,對于小型、跨界團隊來講,能搭上AI熱度是賺取市場、用戶關注的捷徑。
而對大型制作公司而言,AI短劇實驗更像是對技術生態的補充,幫公司測試全新生產流程、優化成本效率;同時也是在爭AI生態下的戰略地位。《遮天》制作方掌閱科技就坦言,AI短劇當前的投入力度遠不及真人短劇,但公司希望借此檢驗團隊對市場的敏銳度、保持對技術的關注。
真人短劇才是掌閱科技的主業務
一條賽道從突然爆火到穩定增長,從單點實驗到全面革新,總需要一段時間。無論是AI仙俠劇,還是AI萌寵劇,對于AI短劇來講,現在等的是一個可以帶動整個產業破圈的時刻——這背后需要技術突破+產業重構+資本重估+圈層共鳴的全方位突破。
簡單來講,AI短劇要更進一步不能光靠創作者,上下游產業鏈、資本、平臺也不可或缺,尤其是兼具技術、發行、推廣等眾多優勢于一體的平臺作用愈發突出。
技術方面,國內平臺正在積極改進成片穩定性和后期修改的靈活度。
可靈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密集升級,創下一個季度內九次迭代的紀錄,圖生視頻這一核心能力提升尤為明顯。和可靈AI深度合作的《浮夢吟》劇組就表示,可靈迭代速度在同類視頻模型處于領先,提示詞理解、物理規律控制功能等都能緊跟潮流。最新發布的可靈2.0中,語義遵循、風格轉繪等能力都表現搶眼,能更好地還原團隊所需的美術畫風。
即夢則勝在使用門檻低且功能更靈活,去年年底上線的P2.0Pro版本支持一張圖生成多鏡頭視頻和鏡頭風格切換,即便沒有經驗的“小白”操作起來也相當方便。
對創作者而言,這一技術進步最大的利好是減少調整頻次、降低修改難度,以節省成本。
AI短劇制作中,抽卡生成鏡頭就是最費錢、也對成片影響最大的環節。“夫子AI”團隊透露,為了讓AI生成的鏡頭達到理想效果,有時候需要抽30多次卡,制作《我在陰間送外賣》時同時開通可靈、即夢的付費會員才攢夠抽卡機會。
成片效果和視頻穩定性一度是外國平臺的優勢,但其缺點是貴。比如谷歌旗下的Veo 2、Sora等單次抽卡生成鏡頭成本高于0.5美元,而國內的可靈、即夢等成本在0.6元人民幣左右,性價比明顯占優。如今隨著雙方在穩定性上的差距被逐步抹平,AI短劇團隊也將擁有更多創作彈性。
總的來說,相比歷經巔峰、正陷于震蕩的真人短劇,AI短劇方興未艾,各路玩家機會多多。對觀眾而言,短劇最重要的是提供新鮮感和情緒價值,這是AI短劇的優勢;對創作團隊來說,AI降本增效效果顯著,提供以小博大的機會;站在平臺的立場,AI短劇代表著一種創作與技術雙向驅動的全新內容模式,有可能在未來打開更廣闊增量空間。
各方立場不同但目的一致,只要能勁兒往一處使、形成合力,無疑將繼續加快AI短劇的發展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