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長六年來的首次中國之行引發廣泛關注。在與王毅外長的會晤中,印方公開作出關鍵性表態,這一舉動令華盛頓措手不及。
長期以來,美國將印度視為牽制中國的戰略支點,自以為能夠穩操勝券。
然而當美方以關稅和貿易壁壘為手段,直接觸及印度最敏感的農業命脈與能源安全時,新德里終于認清現實——自己并非平等伙伴,而是被當作可隨時利用的工具。
印度對華徹底變臉
當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接見了印度外長蘇杰生。
會談中,蘇杰生直言不諱地表示,印中兩國應定位為“發展伙伴”,而非敵對勢力。
他進一步指出,印度愿以建交七十五周年為契機,從長遠角度審視雙邊關系,拓展共同利益領域,深化人文交流,并致力于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
他特別強調,雙方應當積累積極互動成果,防止分歧升級為摩擦,更不能讓正常競爭演變為對抗。
印度再次重申其“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表明不會依附于任何外部力量,并愿意與中國加強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合作,推動全球多極化格局。
這番言論與過去印度頻繁配合西方陣營施壓中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難怪引起美國方面的高度緊張。
事實上,在此次訪問之前,印度已多次釋放緩和信號。
今年1月和6月,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國防部長辛格以及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先后訪華。
這一系列高層互訪為蘇杰生的行程奠定了基礎,也反映出印度正切實調整對華政策,尋求重新構建中印關系新格局。
印度為何變臉?
中印兩國在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方面具有高度互補性。
截至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突破1400億美元,中國仍是印度最大進口來源國。
當前印度正處于經濟騰飛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外資注入、技術支持與專業人才支撐,而這些正是中國的強項所在。
無論是制造業經驗,還是在5G、高鐵、新能源等領域的領先成果,都對印度極具吸引力。
若想實現經濟增長提速,與中國開展務實合作無疑是明智之舉。
本次會談內容聚焦現實議題:包括稀土及原材料供應、恢復直航航班、重啟朝圣通道、簡化簽證程序等。
這些具體合作事項將在提升印度制造業水平、促進旅游投資、增強民間聯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特朗普再度執政后,美國外交風格日趨強硬,強調“實力”與“交易”,對待盟友同樣毫不留情。
印度曾試圖示好——主動削減對美關稅、開放國內市場、承諾擴大能源采購并鼓勵對美投資,但結果卻并不如意。
美方不僅未給予減稅優惠,反而多次公開批評印度,稱其為“全球關稅最高國家”,指責美國企業在印營商環境惡劣。
這種反復無常與雙重標準的做法,使印度深刻體會到美式外交的不可預測性。
相較之下,中國始終明確反對單邊加征關稅行為,并在中美談判中堅持平等互利原則,堅定捍衛自身權益。這種立場贏得了印度的尊重與認可。
與此同時,國際秩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加速演進。
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國家整體經濟規模已超越G7集團。
在此背景下,印度若希望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大話語權,就必須擺脫對美依賴,走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
而要做到這一點,加強與中國溝通協作顯然更具現實意義。
近期,美國一方面威脅對印度購俄原油加征關稅,另一方面又以轉基因農產品和乳制品為籌碼,強行要求印度開放核心農業市場。
這種行為絕非正常合作,而是赤裸裸的利益脅迫。
美方所觸碰的是關乎印度糧食安全與經濟主權的核心利益,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輕易妥協。
直到此刻,印度才真正意識到:在美國全球戰略棋盤上,自己從來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而只是可供驅使甚至犧牲的工具。
印度此次在王毅外長面前作出明確承諾,標志著其對華態度的重大轉變。
這不僅是雙邊關系的重要進展,更預示著中印關系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信源
新民晚報,2025-07-15,“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印度外長時隔6年再次訪華,作出最新表態
大河報,2025-07-15,王毅:中印雙方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印度外長: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