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樂的退市,遠不止一家企業的離場。其標志著中國本土傳統大型連鎖超市黃金時代加速落幕。
作者 | 劉萍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7月4日,人人樂超市正式從深交所退市。
和永輝超市、大潤發等同行相比,如今人人樂的名氣遜色得多,但它們是同一年成立的,那年也是沃爾瑪首店進入中國。
在不到30年的歷史里,人人樂有過輝煌的過往,它打破過家樂福“3公里無對手的神話”,讓沃爾瑪輸得心服口服,與永輝、大潤發并稱“民營商超三杰”,與華潤萬家、新一佳并稱為“廣東超市三巨頭”。
在7月3日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人人樂的股價定格在0.36元/股,總市值約為 1.58億元,而2010年上市巔峰時約為136.68億元,市值蒸發了99%。
人人樂的退市,遠不止一家企業的離場。其標志著中國本土傳統大型連鎖超市黃金時代加速落幕。
因時代而興,因時代而衰。胖東來異軍突起,山姆會員店狂飆突進,永輝、大潤發仍在轉型中跋涉。人人樂的背影里,藏著整個行業的震蕩與分化。
生對了時代
成就本土商超傳奇
對如今的年輕人來說,連鎖超市早已是生活里的尋常存在,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看起來很老”的業態,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不到40年。
1990年,在廣東東莞虎門鎮,名為“美佳”的超市開業了。店內售賣副食和百貨,顧客可以自行選購商品。不久,幾條街以外,出現了一家和它一模一樣的超市。
美佳超市是中國第一家連鎖超市,拉開了國內連鎖零售的序幕。隨后幾年,全國本土超市遍地開花,向消費者普及了這一新業態。
1995年開始,中國連鎖超市行業迎來爆發,大陸首家外資超市家樂福落地北京,本土品牌不甘示弱,王填在湘潭開出第一家“步步高超市”,原“萬佳連鎖”高管李彬蘭在深圳創立新一佳超市,張軒松兄弟在福州開出第一家“古樂微利”超市(永輝超市前身),次年沃爾瑪進軍深圳。
人人樂便誕生于這樣的浪潮中。創始人何金明是江西人,曾任職長沙鐵路分局,1992年出任深圳市金屬交易所總經理一職。1996年,44歲的何金明在歐洲培訓期間,發現了大型商超的潛力,而深圳還沒有這類業態。
為迅速搶占市場,回國后何金明就放棄了鐵飯碗,當年7月1日在深圳南油開出第一家人人樂。
人人樂的門店面積達2600平方米,頗具沖擊力。此前廣州、東莞等地的本土連鎖超市面積多在100–300平方米,連上海的本土連鎖超市也僅有2000平方米左右。新鮮的購物場所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門店日均銷售額達6萬元。
良好的開局沒多久,激烈的商戰已悄然逼近。在人人樂南油店開業三個月后,家樂福進駐南山,把門店開在了離人人樂僅有2.5公里的地方。
作為第一個把大賣場概念帶到中國大陸的巨頭,家樂福上萬平方米的門店面積,直接把人人樂襯托成了“小超市”,更別提家樂福還有成熟的促銷體系、大量的進口商品等優勢。
果然,家樂福開業近一周,人人樂的日銷售額直線下降,好的時候能有4萬元左右,有時甚至不足2萬元。
這是本土超市面對外資巨頭所遭的普遍困境,資金、供應鏈、運營經驗全方位落后。何金明沒有退縮,選擇了“抄作業”來尋求突破。
他在家樂福對面的米粉店租了張桌子,蹲守37天,從早上開門到晚上打烊,細致記錄了家樂福的品類定價、促銷體系、服務內容等信息,足足記了400頁筆記,最終提煉出兩個關鍵策略。
一是實行錯位競爭。人人樂決定避開家樂福擅長的進口商品,主攻民生剛需,擴大生鮮區,豬肉比菜市場便宜2毛;家樂福賣進口紅酒,人人樂就搞本地米酒買一送一,用實惠吸引中老年客群。
二是在促銷節奏上進行壓制。針對家樂福“晚8點蔬菜打折”,人人樂提前1小時搞 “黃昏秒殺”;對方促銷 “一天一變”,人人樂就 “一天三變”,用更靈活的節奏截流客流。
與家樂福硬剛一年半后,人人樂的日銷飆至60萬,反將家樂福業績腰斬,打破其“3公里無對手” 神話。
沒等人人樂喘口氣,沃爾瑪來了。1999年6月,被業內稱為“亞洲旗艦店”的沃爾瑪深圳南山店(南油店)開業,距離人人樂首店僅150米左右。
有過與家樂福交鋒的經驗,這次人人樂應對得更加游刃有余。
沃爾瑪搞“全場五折”,人人樂就掛出橫幅,打出“比沃爾瑪便宜一毛錢”的價格戰,迫使沃爾瑪跟著調價。
和沃爾瑪血拼了10天后,人人樂突然宣布關門裝修,讓沃爾瑪陷入 “降價易、漲價難” 的被動,讓對手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何金明又將通常得3-4個月的擴建時間壓縮到21天,復業時請了舞龍隊來助陣,現場大發雞蛋,把沃爾瑪的客源又給截胡了。
這場貼身肉搏成就了一個商界傳奇。沃爾瑪前高管李成杰公開承認:“在中國,能正面剛贏沃爾瑪還活下來的,唯有人人樂。”
通過與外資巨頭的抗衡,人人樂摸到了零售的核心,即使規模處于下風,只要掌握了“顧客需求”和“競爭節奏”,也能扭轉局勢。
自此,人人樂的日子變得順遂,2008年其年營收突破百億,門店遍布華南、華北、西南、西北等六大區域。
2010年1月,人人樂頂著“民營超市第一股”的名號上市,市值巔峰時約136.68 億元,將何金明送上江西首富的位置,人人樂也與永輝、大潤發并稱“民營商超三杰”。
這時,何金明沒有想到,人人樂打敗了家樂福和沃爾瑪,卻輸給了時代。
誤判時代
開啟漫長的崩塌
傳統商超篤信“門店即王道”。拓店多,既能搶占商業點位,不讓競爭對手有機會,又能筑起競爭壁壘。
于是上市后,何金明拋出“五年萬店計劃”。2011-2016年間,人人樂新增87家門店,僅西安就密集開出23家店。擴張背后是嚴重的 “水土不服”,西安門店平均毛利率比深圳低15%,而商超行業平均毛利率約15%-20%,15%的差距意味著開一家虧一家。
人人樂混淆了“規模擴張”與“有效擴張” 的邊界。零售行業的規模效應,是建立在單店盈利模型可復制的基礎上。
人人樂在深圳的成功,依賴于對本地消費習慣的把握和靈活的促銷策略。人人樂把這套模式直接復制到西安等新市場,不惜借錢建物流園,資金不足就向供應商賒賬。
這種邏輯在行業紅利期或許奏效,當時代浪潮轉向,盲目擴張成了致命陷阱。西安等地消費力支撐不了人人樂的供應鏈建設,導致“規模”成“負擔”。
在人人樂上市的前一年,天貓上線、首次“雙11”誕生,我國網購人數突破1億,消費者開始習慣在線上買標品,在線下買生鮮,傳統大賣場的流量邏輯被顛覆,“生鮮第一股”永輝超市正是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崛起為全國性連鎖巨頭,而人人樂還沉浸在線下門店的跑馬圈地時代。
2012年成為人人樂命運的轉折點,年營業收入達129億元峰值,卻首次出現上市后虧損。盡管2013年通過關店止損短暫扭虧,但主營業務從此陷入長期虧損狀態,盈利的時候只能賺3500萬元到6000萬元左右,一虧就少則3.5億元,多則8.6億元。
人人樂歸屬凈利潤狀況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逆勢擴張耗盡了人人樂的元氣,“低價依賴癥”則雪上加霜。人人樂常年搞低價,這是其打敗家樂福和沃爾瑪的招數,可在電商平臺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危機在2023年全面爆發,其經審計的凈資產為-3.87億元,觸發退市風險警示。
2024年的形勢進一步惡化,人人樂啟動“清倉式”資產甩賣,以13元象征性價格打包出售13家子公司門店,并以2.39億元轉讓天津配銷公司股權,試圖回籠資金保殼,但已無力回天。
去年10月,一名西安用戶在社交平臺分享了人人樂超市貨架空蕩的圖片,有網友詢問,“人人樂要倒閉了嗎?”不少消費者關心超市的提貨卡怎么處理。據年報披露,2024年人人樂共關閉45家門店。
圖源網友
截至2024年末,人人樂應付賬款達12.7億元,較2019年增長89%,多家供應商因長期拖欠貨款停止供貨,導致門店缺貨率超40%,生鮮品類缺貨率高達65%。人人樂引發95起糾紛、銀行賬戶被凍結。
最基本的供應鏈都已斷裂,人人樂的潰敗成了既定現實。
近幾年,整個商超行業都在經歷陣痛。大潤發2021年財年的營收達到1243億,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縮水至725.67億元;永輝超市四年虧了近百億,關了300家店。
在人人樂退市前,其老對手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大部分門店都已關閉。今年6月,?蘇寧易購以1元的價格,甩賣4家門店,還不如白菜值錢。目前,家樂福中國區只剩下4家門店。
2017年11月,高鑫零售(大潤發)被收入阿里巴巴旗下,其創始人黃明端退場時留下了那句經典的話語: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后來,連阿里都不是高鑫零售的歸宿,又被賣身給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德弘資本。
抄作業也保不住命了
傳統商超的困境,不是“行業已死”,而是“舊模式行不通了”。
電商解決了“低價便利”,山姆鎖定“品質精選”,胖東來靠 “信任情感” 出圈,那些既想守住原有陣地、又找不到轉型方向的企業,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比不轉型更危險的,是盲目轉型,將別人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人人樂的轉型史,堪稱反面教材。
2015年,為追趕線上浪潮,人人樂推出了“人人樂園”APP,2020年又上線了“人人樂到家”小程序,財報從未公布相關日活或月活,且2020-2022年線上銷售占比始終低于5%,而永輝同期線上占比已超過20%。
面對線下業態迭代,人人樂2015年推出高端精品超市Le super,2017年聚焦社區折扣店,推出了社區生活超市Le life、社區生鮮超市Le fresh等新業態,2018年押寶購物中心,與萬達廣場合作開設Le Super門店。
門店種類之多,恐怕消費者都分不清自己逛的到底是什么店。
這些轉型看似與時俱進,實則病急亂投醫。每個業態都要有配套的供應鏈、運營團隊和數字化系統,人人樂學其形、棄其精,供應鏈跟不上,無法支撐多業態并行。
2019年西安曲江文投入主后,戰略搖擺愈演愈烈。6年間4任董事長輪番更替,戰略方向在“多業態擴張”與“資產剝離”之間橫跳。
2019年至2020年,人人樂出售了多項資產,2021年又推出高端超市R-one,并將部分傳統大賣場改為會員折扣店,2024年試圖靠出售子公司緩解財務危機,
當人人樂在轉型中迷失時,行業里掀起了“學胖東來” 的熱潮,永輝超市是最積極的追隨者。
去年永輝全面對標胖東來,增加休息區、推出“無理由退貨”、調整商品結構等。火爆的客流一度讓市場看到希望,結果永輝越改越虧。
7月15日,永輝超市發布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虧公告,稱預計凈利潤為-2.4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達-8.3億元。上半年,公司調整改造了93家門店,累計調改門店達124家,并關閉了227家長期虧損門店。
永輝超市遭遇了和人人樂類似的問題,其試圖從平價超市轉向品質超市,大量的商品和供應商被替換,意味著前期會有庫存清理和采購成本壓力。不同的是,永輝超市體量更大,且其對生鮮品類的運營仍是業內公認的核心競爭?力,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強。
胖東來代表的是新的本土商超品牌崛起,1995年成立,比人人樂早了一年。同期的對手不是逐漸退場,就是困于不斷的轉型中。
成為一個“幸存者”和引領者,背后是胖東來清晰的差異化定位,把員工的價值無限放大,視其為資產而非成本,然后反哺于顧客服務,最終顛覆了行業。
相比之下,人人樂內部管理混亂,公司75%的股權由董事長何金明與其妻子宋琦掌控,后者任副董事長。上市后,包括CEO李彥峰、采購總監王牛崽、超市事業部副總裁李寬森等大批高管離職,留下的核心管理層位置大多由何氏家族成員接手,年薪遠高于其他管理層,滋生了畸形的企業文化。
本土商超都想成為胖東來,但它未必是,也不應該是所有商超唯一的模樣。零售業的進化從未停止,永輝、大潤發、山姆、盒馬、小象超市、京東超市等,共同構成了零售業的生態:不再有“通吃天下”的模式,只有“各安其位”的分化。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