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眼里頭中國的電子戰本事到底咋樣?咱說句實話,沒那幫“評書派”吹得那么神乎其神,也絕不是“科普派”某些低調描述那么不堪,就是一路跌跌撞撞爬起來,現在算能跟美軍掰掰手腕了,尤其在家門口這塊地方,還真別小瞧。
咱掰開了揉碎了講,從老美那邊也透出點風聲,這真實水平啊,就在這“不要吹過頭”的份上拎得清。
早些年那真就是被摁在地上摩擦的份兒。
美國佬搞電子戰年頭長著呢,二戰、越戰再到海灣、科索沃,那經驗值噌噌地漲。
海灣戰爭出動了上百架電子戰機罩著,美軍飛機的戰損率低到嚇人的0.04%,科索沃更成了0.01%。
咱這邊呢?90年代中期的家當看著都心酸,主力是那批轟電-5和轟干-5,基本就是人家50年代蘇聯伊爾-28P的山寨版。
機艙里塞著老掉牙的電子管干擾機,干的事兒不外乎是雜波干擾和撒點箔條造條假通道,對付現代雷達基本撓癢癢。
那幾架圖-4電子戰老爺機更是早早就退休了,連打補丁的轟電-6,面對美軍當時那些帶高級濾波功能的雷達,效果也夠嗆。
美軍心里頭門清著呢。
他們眼里的真實情況就反映在著名的“94華南空情異常事件”和96年的狀況里。
94年黃海演習,“小鷹”號航母的EA-6B電子戰機玩了個花活兒,輕輕松松就在咱青島基地的雷達屏幕上編出一百多架假飛機,逼得我們的殲-7緊急升空撲了個空。
人家航母挪個窩,接著又在南京軍區的雷達上“搞創作”,這回硬塞進來七百多架!雖然后頭咱學乖了點沒上那么大當,只派了兩架出去看看,可整個軍區防空通訊系統基本被攪得一團糟,演習徹底癱瘓。
兩年后東山島演習,“小鷹”號又故技重施,四架EA-6B飛起來就干,把東南沿海的雷達通訊網絡攪成了一鍋粥,再次搞出假F-16往內陸飛的信號。
在美軍眼里,這個時代的中國電子戰,那就是徹頭徹尾的“不堪一擊”,技術落后、被動挨打、反應遲鈍。
美軍參謀的電腦里,早就把咱們那些雷達的工作頻段、信號特征摸得一清二楚,連假想對抗方案都做得漂漂亮亮。
美軍當時的推演簡單直接:EA-6B上去同頻干擾,雪花屏是常態,你那點可憐的目標指示雷達和制導雷達啥也看不見;EC-130H在防空導彈夠不著的地方慢悠悠飛,專門堵你20-1000兆赫的所有無線電通訊頻道;“野鼬鼠”飛機掛著反輻射導彈,專門盯著像紅旗-2營的那倆制導雷達揍。
B-2或者F-117搞搞隱身突防,電磁脈沖炸彈炸開,幾十公里內電臺、電腦、雷達這些玩意兒瞬間失靈。
再來點石墨炸彈專門欺負電網,斷了電那整個防空通信指揮系統就是一堆廢鐵。
那個時候,美軍眼里的真實情況就是:碾壓局,毫無懸念。
這些刺耳的教訓扎扎實實扇醒了咱們。
科索沃戰爭給全世界又上了一課,美軍31架電子戰機撲騰了上萬架次,愣是靠著強大的電子壓制讓對手幾乎零還手之力。
美軍在電子戰上的巨大威力,特別是體系化的實戰應用經驗,成了擺在中國軍隊面前最現實、最緊迫的教科書。
學唄!這才有了后來的奮起直追。
空軍先鼓搗出圖-154MD電子偵察機試試水,然后就是下了血本砸資源的“高新工程”——這個名兒美軍情報圈里也掛上號了。
說白了,就是拿運-8、運-9當底盤,往上裝我們自主研發的各種“電子戰背包”。
什么高新1號(電子對抗偵察)、高新2號(電情搜集)、高新3號(海軍電抗)、高新8號(海軍綜電)……一點點把電子情報搜集、信號分析定位、精確干擾引導這幾塊硬骨頭啃下來。
這個追趕過程,美軍情報分析肯定是看在眼里的,知道中國在大力補課,但初期未必看得上眼,覺得頂多是“從0到1”的掙扎——畢竟人家自己已處于“1到N”的迭代狀態了。
直到殲-16D這玩意兒出來,才真正在美軍評估報告里畫了個重點。
為啥?因為它的定位和思路,跟美國海軍壓箱底的EA-18G“咆哮者”太像了!就是個能貼著一線戰斗機沖鋒、搞防空壓制的專用電子戰狠角色。
美軍看咱的殲-16D:機翼尖尖兒上那四個爪爪(戰術偵察接收機天線),比咱家“咆哮者”ALQ-218(V)2的倆爪爪還多,用的是更先進的短基線干涉儀定位,看得更準;肚皮下掛的干擾吊艙本事不小,能用波束合成搞大功率定向干擾;還能玩欺騙干擾、撒箔條,最狠的是帶著YJ-91或者CM-102反輻射導彈,能直接砸爛人家的雷達鍋!在美軍專家掂量下,殲-16D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空軍總算有了能跟上節奏、能打進攻性電子戰的核心裝備,具備了在體系內伴隨掩護的能力。
中國空軍不再是那個只能被動挨打的“土鱉”了。
那現在的真實對抗是啥光景?美軍自己也做推演,這最能體現他們眼中的真實評估和潛在忌憚。
推演劇本通常是:沖突伊始,電子偵察艦或者高新系列電子戰機悄咪咪摸過去,精細地記錄下對手所有雷達和通訊設備的電磁“指紋”——頻率、調制方式、功率甚至電子特征信號。
這活兒干利索了,好戲開場。
高新11號或者類似平臺發射的特制“注入式”脈沖干擾,不像傳統干擾那樣吵吵嚷嚷,它能像開作弊器修改游戲參數一樣,往你的雷達網絡里塞定制病毒或惡意程序,篡改參數、冒充管理員接管系統、癱瘓網絡!同時,配合電網攻擊、通訊干擾、散布虛假信息等手段,全面癱瘓對手。
緊接著,殲-16D配合攜帶反輻射導彈的殲-10C或者無人機登場,強力壓制那些還“在線”開機的雷達。
電磁脈沖彈負責給區域電子設備“斷電”,東風快遞直砸高價值目標。
最讓美軍在推演中頭疼的是,當美軍航母戰斗群試圖強行介入時,劇本里總會出現衛星導航干擾、無人機群沖撞預警機搞亂敵我識別、定向干擾攻擊老舊數據鏈。
這導致艦隊的戰場通訊感知能力斷崖式下跌。
一旦失去了“眼睛”和“耳朵”,東風-21D這類的反艦導彈砸下來,航母就成了活靶子。
美軍推演里反復上演這種“介入即挨揍”的橋段,核心邏輯就是:中國體系化的電子偵查、高功率定向干擾、網絡空間滲透攻擊,配合區域拒止武器,能在家門口有效抵消美軍的艦載航空兵優勢和技術經驗優勢。
那結論是啥?綜合美軍公開或半公開的評估、我們自己的發展歷程以及雙方在紙面推演上的反復較量,目前在美軍視角下,中國電子戰力量的真實水平,就是一個詞:旗鼓相當(至少在第一島鏈內的局部沖突中是如此)。
優勢在哪?地理紅利超級大。
中國本土和第一島鏈周邊,基站、雷達網、數據中心那是密密麻麻,天基、空基、陸基、海基傳感器能形成天羅地網。
咱們的大型電子偵察機、地面偵聽站、網絡空間干擾設備等,在家門口能發揮出120%的戰斗力。
高新系列、殲-16D這些平臺一旦依托本土力量協同作戰,美軍航母編隊上的艦載電子戰機(比如EA-18G)在航程、覆蓋范圍、單機干擾功率上就可能力不從心。
劣勢是啥?也是明擺著的——遠海作戰和實打實的經驗差距。
美國在全球打了那么多仗,電子戰這玩意兒實戰經驗就是血與火中泡出來的,這個寶貴資產中國一時半會兒復制不了。
一旦戰場挪到第二島鏈甚至更遠,脫離了本土強大的信息支撐,咱們的大型電子平臺在生存力、持久力、干擾效能上就要打個問號,美軍的數量優勢和全球部署優勢就真正顯現出來了。
所以,結論就是“不要吹過頭”。
美軍真實評估里的中國電子戰,就是經過幾十年埋頭苦干,特別是高新工程和殲-16D這一類平臺的突破,硬是從當年被EA-6B戲耍的“菜鳥”,拉高到了能在家門口和EA-18G過招、讓美軍推演中心打哆嗦的關鍵對手。
這份實力是真材實料的。
但你非說老美不行了、咱們碾壓式領先?那肯定是“吹過頭”了。
老牌帝國的底蘊、遍布全球的經驗、以及在電磁空間持續幾十年的深厚積累,仍然是巨大的挑戰。
美軍眼里的真相就是:你夠格當對手了,甚至在家門口這塊地盤讓我頭疼,但想全球范圍碾壓我?還早著呢。
這個度,咱自己心里要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