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50717
全文共有 4200 字
每周四 21:30 推送
歡迎按時來閱讀喲
許多朋友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想做一件事,開始一項計劃,但出于種種原因不想開始,于是告訴自己:這件事很重要,我還沒準備好,等我準備充分了再開始吧。
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每一次你想起來,總會心安理得地告訴自己:我還沒準備好,再等等……
等著等著,最終就失去興趣,無疾而終。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多少次的計劃、目標、事項……就這樣不了了之?
如果是無傷大雅的事情還好,但如果是很重要的事情,這種心態,就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我們總會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我一定要好好準備,準備好了才能行動。但實際上,我們真的在「準備」嗎?并沒有。我們只是給自己找了個理由,把它一次次往后拖延罷了。
畢竟,每拖延一次,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訴自己:我不需要直面它,但這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還沒準備好……
直到最終終于拖無可拖了,才不得不動手去做。這就導致了,即使最終能把它做完,效果也非常勉強,比我們剛開始所預期的還要糟。
不僅如此,當我們用「準備」的名義逃避它的時候,它消失了嗎?并沒有。
我們一切未解決的事情,都會駐留在大腦的后臺里,成為我們的雜念,并在我們專注做事情的時候,不經意地闖入腦海,打斷思緒,破壞沉浸的狀態。
隨著問題的累積,它們會占據越來越多的后臺資源。于是,我們能夠用來思考的前臺資源,會更加捉襟見肘。從而,會影響我們處理其他事情的狀態,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
這就是「過度準備」,它正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蠶食我們精力、破壞我們效率的元兇。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缺乏精力,容易焦慮和煩惱,不妨自我觀察一下:是不是因為一直以來的「我還沒準備好」,使得積壓在心頭的思緒太多,讓自己不堪重負了。
那么,為什么會有過度準備呢?它背后的機制和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大體來說,有三個原因。
這三個原因,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面,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很多人都是三者兼而有之,只是有高有低。
1. 完美主義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遲遲不愿意開始,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控制一切變量,得到最好的結果,不希望它出現一絲一毫的意外和風險。
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理性又告訴我們:控制一切是很難的,幾乎不可能。
為了規避這種認知失調,我們索性就不去開始。
這種控制一切的欲望又來源于什么呢?來源于我們從小的成長環境中,被塑造出來的完美主義。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和信息都是這樣的:你必須樣樣做到最好,否則就是一文不值。
這種高度競爭、低容錯率的環境,很容易塑造出這么一種高度緊張的思維方式:
我必須把事情盡量做到最好;
為了做到最好,我必須控制一切可能影響它的因素;
為了控制一切因素,我不能貿然行動,因為如果錯過了某些因素,我就沒法控制它了;
如果我先不開始,那么我就不會犯錯,也不會錯過,我永遠能夠保留「控制一切」的可能性……
正是這種心態,使得我們遲遲不愿行動。
但這樣真的有用嗎?沒有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遠等你,總有一個期限。一件事情剛開始時,也是期限最長的時候,你越等下去、拖下去,留給你的時間只會更短,你能夠真的用來試圖「控制」的空間只會更少。
2. 逃避痛苦
一件事情,如果需要準備好再去做,那就意味著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思考才能解決。但問題在于:思考是痛苦的。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拼命找理由、找借口不去行動,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痛苦。
如同我經常引用的那句話:許多人為了不思考,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
這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大腦的底層原理是節能。為了節省資源,大腦總會盡量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動。一旦需要調整模式,面對新的問題,大腦就會感到很痛苦,因為這意味著要耗費更多的資源,用來分析問題、權衡利弊、設定計劃、采取方案……
另一方面,「思考是痛苦的」并不是一個比喻,它真的有神經科學的支撐。
有研究發現,當我們深入思考的時候,會激活跟疼痛感相關的腦區,也就是會真的產生疼痛感。
另一項研究發現,越是傾向于深入思考的人,越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許多人下意識的習慣是:用「我還沒準備好」來不斷拖延一件事情,減少需要直面它的痛苦。這樣,當最終不得不真的去面對時,所實際經歷的時間就會短得多,那么感受到的痛苦也會變得更少。
但這樣一來,也就相當于放棄了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機會。
3. 自我妨礙
第三種可能性很神奇:有時候,我們之所以下意識地拖延一件事,其實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想把它搞砸。
為什么呢?這就涉及到一個很微妙的心理。
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去做,但并沒有充分的信心把它做得足夠好。那么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我們付出了許多努力,竭盡全力,但結果平平,僅僅只是差強人意而已 —— 這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因為這說明了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內心會有一個聲音在責備我們:給了你這么多時間,你怎么還是做不好?甚至,這個過程中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勞,都會顯得有點可笑。
為了避免這個結果發生,大腦會采取一個看似聰明的策略:既然給了這么多時間,做不好會受到責備,那么,我不要這么多時間不就行了?
在這個策略下,大腦就會不斷地用「我還需要準備」的借口來縮短我們真正去行動的時間。這樣,當結果不夠好時,大腦就有理由開脫:不是我能力有限,是時間真的不夠用。
這種心態就叫做「自我妨礙」。很多時候,正是它拖累了我們行動的步伐。
那么,造成自我妨礙的這個內心的責備聲,來自什么呢?來自我們的現實自我跟「理想自我」的落差。外在的環境不斷地灌輸給我們「你必須變得更好」「你必須非常優秀」的理念,久而久之,我們對自我的期望就會被拉高,從而形成一個虛假的「理想自我」。
一旦大腦覺察到現實自我跟理想自我的差距,它就會想方設法地掩蓋這一點。與其說是為了不讓他人看到,不如說是為了不讓我們自己看到,不破壞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做出一些看似矛盾的事情,背后其實都是這個因素在起作用。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盡可能地減少過度準備,幫助我們行動起來呢?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一些實踐心得和小技巧。
1. 聚焦過程,放下控制一切的欲望
要改變完美主義和控制一切的傾向,首先需要理解和接受這一點:不控制一切、不做到完美也沒什么,同樣也很好。
我很喜歡一句話:一個能夠良好運轉的系統從來都不是從零開始設計出來的,而是慢慢一步步演化出來的。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一件復雜的事情能夠成功,其實很少是從零開始,沒走任何彎路、沒遇到任何障礙,一氣呵成完成的。而是在行動的過程中,通過反饋來不斷修正、調整,最終慢慢完成的。
實際上,做成這件事的結果是一回事,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反饋,如何根據反饋進行調整,調整后會有什么新的嘗試……這些,同樣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試著給自己松綁,不要讓自己背上「我不能出錯」的沉重負擔,而是接受走彎路的可能性,從反饋和調整中找到樂趣和動力 —— 這可能是一種更好的心態。
2. 抓大放小,著眼最核心的部分
許多事情都有一個特征:把它做到良好要花一些力氣。而在良好的基礎上,把它做到盡善盡美,可能要花更多幾倍的力氣。
如果你凡事都追求盡善盡美,那么帶來的壓力肯定是巨大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難以行動。
所以,當你有一件事情需要處理時,不妨先想一想:它最核心的目標是什么?我需要把什么結果做出來,才算是達到了基本要求?
當你把所有的事情都達成了基本要求,如果還有余裕的話,再考慮去做到 90 分、100 分。
這可以極大地減輕負擔:你不需要給所有問題找一個最優解,只需要找一個滿意解就行。
3. 化整為零,降低做一件事的阻力
做一整件事情很難,但我們可以把它化整為零,拆得足夠細、足夠小,這樣就能見縫插針隨時動手去做了。
比如:你有一個主題,想寫一篇幾千字的系統長文,這可能很難。但是,你可以到網上去看看大家對這個話題的認知和討論。在看的過程中,你一定會對一些言論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試著把這些感受和想法寫下來。
每一條可能都很短,也許就一兩百字。但它們都可以成為文章的素材。許多這些細碎的想法整合起來,也許就能成為一篇不錯的文章。
那么,你就把「寫一篇長文」這件事,拆解成了「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這么一件小事,后者動手去做的阻力和成本就變得非常低了。
像這樣,任何事情其實都可以拆成許多個小的步驟。當你行動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只專注于眼前的這個步驟,就不容易望而卻步。
4. 正向激勵,多記錄自己的成就和進步
無論是完美主義還是自我妨礙,它背后其實都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缺乏自信。
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個非常有用的技巧是:常常記錄自己做得好和做對了的事情,日積月累,讓它們在潛移默化之中,為你提供支撐和自信。
可以包括下面這些:
學到了一個新的知識,知道了一個新的東西,對世界的認知又清晰了一點;
做成了一件「非日常」的事情,讓自己切實地感到是有收獲的,是能夠勝任的;
得到了某種肯定、贊賞和褒獎,為自己提供了充實的反饋和力量;
通過自己的判斷,成功做對了一個決策,讓自己得到了切實的收益。
這些,都可以成為推動你去行動的內在力量。
5. 拉長視野,關注五年、十年后的圖景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敢行動,是因為我們太害怕眼前和當下的失敗了。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長,那么這個當下的失敗還重要嗎?很可能就不重要了。它只是你美好的生活里面,一個不起眼的小小起伏。
反過來,如果你因為對當下失敗的恐懼,而最終沒有邁出行動的步伐,而導致某個對未來的期許和可能性沒有實現,那才是一種遺憾。
因此,試著把目光從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抽離出來,拔高,去關注三年、五年、十年,關注更長遠的未來,關注到時自己的成長和狀態,想象自己會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你會發現:許多當下自己覺得無法放手的得失,其實也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6. 敘事重構,換一個角度去認識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逃避,是因為我們害怕痛苦。只要我們預期會產生痛苦,它就會產生真實的感受和阻礙,阻礙我們去直面問題。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我們要把它建構為「痛苦」,而不是別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社恐,非常不喜歡社交,當你不得已要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說服自己:
這可以鍛煉我的「社交能力」,提升我在這方面的經驗值。我可以試著去扮演某種形象,采取某種策略,嘗試某種方法,再觀察結果,把它變成一種實驗。這不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嗎?
再比如:你要去做某件很長期又很繁瑣的事情,就可以這樣說服自己:
這件事情雖然很麻煩,但它可以增長我的見聞和閱歷,讓我知道它是什么流程、是怎么做成的,豐富我的人生體驗,以后也許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
困難是客觀的,而痛苦是主觀的 —— 只要你不覺得痛苦,只要你能找到動力,那么克服困難,其實就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微信最近調整了推送規則,減少了推送頻率
請記住我的更新時間:每周四晚上 21:30
歡迎手動點進來閱讀喔
我是 李睿秋 Lachel
歡迎關注 L先生說
一起探索心智成長的奧秘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