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考核日期近在眼前,明明焦慮無比卻只想“擺爛”;
明明很重視某次公開的演講,但莫名其妙地不愿意練習而寄希望于“即興”;
明明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某項工作,可就是硬生生拖到最后時刻,結果只好狼狽不堪地追趕ddl……
其實想要通過考核、其實想要出色地進行演講、其實想要好好完成工作……
可身體好像有它自己的想法,總是與我們的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馳。
清楚地認識到任務需要完成,但又完全打不起精神去做,以致一再拖延,到最后只好匆忙甚至敷衍了事,我們往往將這樣的現象稱為“拖延癥”,又或者“懶癌”。
縱觀“拖延癥”患者的經歷,不難發現他們的認知與行為出現了明顯的矛盾:對完成任務投入極高的關注,卻付出了極少的行動。
拖延者并不是不關心任務的完成,只是不去做。
事實上,所謂“拖延癥”患者很可能是在自我設障。
也就是說:拖延的本質,或許是人們自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故意創造困難。
自我設障是什么?
現在,你即將接受一場難度極高的的智力測驗。
有兩顆藥丸擺在你的面前,A藥丸能夠暫時提升你的智力,B藥丸則會暫時降低你的智力。在測試開始前,你只能做一次選擇,你會吞下哪一顆藥丸呢?
這便是心理學家Steven Berglas與Edward E. Jones的“智力與藥丸實驗”。而結果顯示:當實驗參與者認為自己很可能難以通過這次測試時,他們更傾向于服下B藥丸。
事實上兩種“藥丸”與普通的糖球無異,都對智力沒有絲毫影響,但參與者們無疑是在相信其作用的前提下服下了藥丸。
也就是說,是參與者主動選擇降低自己在測試中的表現。
自我設障,是指個體為了回避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種種舉措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于外界的行為。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難以理解,誰想在智力測驗中得低分呢?
讓我們再次回到方才的情境之中。
要知道這畢竟是一次相當有難度的測驗,如果你選擇了A藥丸,人們認為你在測試中的表現理應更好,那要是仍然沒拿到好成績呢,簡直就是自己給自己貼上了“愚蠢”的標簽……
反過來看,服下B藥丸后,即便做得不盡如人意,也大可將責任推給這惱人的藥物作用,不是嗎?
出于對自尊心的維護,個體主動增加了自己完成任務的難度,這就是典型的“自我設障”。
心理學把自我設障分為兩種:
一種是行為式設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即通過實際的行為創造困難。
服下那枚B藥丸的參與者無疑就是在試圖進行行為式設障,他們明知道某種行為會降低自己的工作表現,仍然堅持那樣做,就如同我們所常見的“拖延癥”。
另一種是宣稱式設障(claimed handi-capping),即口頭夸大自己遇到的困難。
試想這樣一個情境,當ddl臨近,你不得已向領導提交了一份自己不甚滿意的工作報告,事后是否就立刻感到:這份報告簡直來得太不是時候,過去一段時間里,工作任務每天都堆積如山、家庭矛盾突然爆發、擠地鐵來上班時丟了U盤……
總之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無一順遂,仿佛天意不讓你如愿以償。
而事實上,這些問題可能確實存在,但并不如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影響重大。再想想,能夠順利完成任務時,難道就真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么?
需要注意的是,指出自我設障現象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批判拖延癥的“謊言”。
沒有任何一種感受應當被指責,哪怕是心理最為健康的人也會有對失敗的恐懼與焦慮,而自我設障者僅僅是對于這樣的情緒未能找到最有益于自身發展的排解方式。
換言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相對樂觀的結論:
“拖延”不是“癌”,通過心理上的調節,完全有可能找到方法去治愈它,從而讓我們更容易達到自己所設立的目標。
如何應對自我設障?
要解決自我設障的問題,首先要明白自我設障的核心邏輯:
為什么“故意為之”的困難,就能夠減少自己對失敗產生的痛苦呢?
歸因,是對行為原因的推論,即某人認為某件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差異性在于:
內部歸因將某事發生的原因歸為個體原本具有的特征,而外部歸因將其歸為外界的條件。對負面事件的歸因之中,內部歸因比外部歸因更能引起人的負性情緒。
不難理解當一個人需要對失敗進行歸因時,對自己內在特征的否認,比之對外界條件的指控更讓人感到痛苦。
于是,人們為了順理成章地進行外部歸因,而創造了本不存在的外界困難。
但我們同樣注意到,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患有“拖延癥”。
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部分人,他們仿佛自然而然地能夠做到能夠對每項任務全力以赴。難道他們生而異于常人,對失敗無所畏懼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不妨先看看易于進行“自我設限”的人有什么樣的特征:
1、低自尊
2、過高的自我要求
3、過度關注缺點而缺乏自我肯定
4、常受他人批評
“自我設障”者的問題主要在于,他們認定失敗意味著對自身的否認,這使得他們感受從失敗經歷或預測中體會到比常人更為強烈的負性情緒。
這樣的情況可能由不良的成長環境、過往的受挫經歷等因素造成。
“自我設障”者很可能在過往的經驗中沒能獲得充足的自信心,但困境并非絕境,情況完全可以從現在開始改善。
第一,建立自我接納與自我認同
“當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時,我就能改變了。”——卡爾.羅杰斯
自我接納是緩和創傷的軟墊,自尊自信則是精神力量堅固的地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指出,人要接受完整的自我,才能擁有真正健康強大的心理。
有人說,“拖延癥”患者本質上是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但這樣的完美主義最終沒有導向完美的現實,反而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反過來看,不將一次失敗的意義看得過重,不輕易否認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恰恰是走向成功的前提。
“完美”逼人走向極端,“不完美”反而造就了強大的心靈。
下一次再面對可能失敗的壓力而焦頭爛額時,不妨對自己說一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已經做得很不錯。
第二,用合理的歸因代替自我設障
我們已經了解到,自我設障的背后,其實是我們將失敗歸于外界原因的強烈愿望作祟。這是一種應激性的、非理性的處理方式,且往往導致事與愿違。
如果可以清醒地選擇,相信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在自己發展的道路上設置障礙。
既然如此,不妨以理智為韁繩,將控制自身行為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論是對于過往的經歷,還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我們都可以嘗試理性地權衡利弊,對已經或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合理地歸因。
當心靈在焦慮與恐懼之中“慌不擇路”,若面前存在著規劃完整的地圖,結果或許就有所不同。
致“拖延癥”們的身邊人——
或許可以多些寬容
不僅“自我設障”者本身需要“自救”,其親朋好友也應當給予其自尊需求恰當的關注。
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例子:被評價為“爛泥扶不上墻”的學生非但不會反思改正,反而更加自暴自棄,這也可能是自我設障的體現。表面上的故意唱反調叛逆,實際則是一種心理上自我保護的措施。
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很可能存在著著家庭及學校的教育失敗,關心與愛的缺失。
站在家長或是老師的視角,當你發現孩子總是“唱反調”“不上進”,不妨多關注孩子的自尊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
就如北風與太陽的寓言,若要行人卸下防備嚴寒的鎧甲,關鍵在于令其相信哪怕坦誠相待也并不至于受凍。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痛苦掙扎于ddl之間的拖延癥患者們而言,不妨對當下的自己多一分寬容,未來畢竟是嶄新的篇章。
最后引用《飄》中女主角斯嘉麗的一句經典臺詞:“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是要把工作心安理得地扔給明天的自己,更不是“明日復明日”的蹉跎。
——若此時此刻就可成為新的開始,那么明日即成為迎來新生的第一個清晨。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