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戶外高溫和高能耗是體育賽事一大考驗,本屆全運會將首次應用“被動輻射制冷”這種無源型制冷技術,賽事期間預計可節約38萬度電,減少近200噸二氧化碳排放。
這種微納米仿生涂層可以反射絕大部分陽光并以輻射形式排放熱量,涂裝在室外的志愿服務站表面無需耗電就能讓室內溫度降低3至5℃,還可以應用在頭盔、服裝以及遮陽傘上。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經理-朱龍潛:
應用在衣服上可以實現10℃左右的衣服表面降溫,有個系數叫做接觸涼感系數,我們做到0.4左右,大概是國標的接近3倍。志愿者服務站結構類似集裝箱暴曬在太陽下,室內溫度可能達到30℃左右,我們的技術可以把溫度降低到25至26℃,可以達到不開空調也能實現舒適的工作環境。在賽事結束以后,志愿者服務站會改造成社區服務站,持續為社區提供服務。
目前,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大學城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廣州市殘疾人體育運動中心5座場館,還實現了“一鍵導航”找座,入場觀眾只要登錄“全運廣州”小程序就可進入導航頁面,行動不便者還能獲取專屬無障礙路線規劃。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孵化企業文體事業部銷售總監-羅華偉:
我們主要解決的是針對大型場館,尤其像天河體育中心、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這種座位數達5萬的大型場館,基于藍牙定位技術,還利用手機本身的陀螺儀定位技術,能夠達到室內定位誤差平均在1.57米左右。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
這兩項技術在香港都有應用,比如說室內定位導航系統在伊利沙伯醫院、廣華醫院都有在用,我們把好的香港科技團隊和技術帶到內地來,也把好的廣州科技資源帶到香港和海外去,通過全運會這個舞臺把這些技術展現給中國人民看,進一步促進產業化。
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廣州的自動駕駛出租車也將穿梭在城市中,為運動員和觀眾等提供服務。
智能駕駛企業廣深研發中心副總經理-黃凱霖:
我們在廣州和深圳的一些開放運營區域,其實和全運會的一些場館,以及一些交通流量節點比較匹配,可以提供點到點的出行接駁模式,雖然車上沒有駕駛人,但是我們把乘客怎么找車以及他們的出行服務需求,傳統司機提供的服務轉化為機器人的服務,賦予科技含量的出行體驗,也能成為全運會“科技辦賽”的一個亮點。
**如有侵權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編輯 | 龍家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