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著名巴西攝影家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ebasti?o Salgado, 1944-2025)辭世后全球首場大型個人回顧展在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由 Fotografiska 攜手成都當代影像館共同舉辦,讓-呂克·蒙特羅索(Jean-Luc Monterosso)擔任策展人與學術指導,并獲得巴西聯邦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特別支持。
2025年7月17日,薩爾加多個人回顧展現場,策展人讓-呂克·蒙特羅索(左1)正在導覽。本文除攝影師作品外均為澎湃新聞實習生 劉伊蘭 圖
2025年7月17日,薩爾加多個人回顧展現場,讓-呂克·蒙特羅索(右)和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趙迎新圍繞薩爾加多的作品進行了一場對談。
展覽現場,讓-呂克·蒙特羅索和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趙迎新圍繞薩爾加多的作品進行了一場對談。“很多人把薩爾加多定義為人道主義攝影師,但我認為他就是一個關注‘人’本身的攝影師。”讓-呂克·蒙特羅索在開幕對談上稱。他提到薩爾加多的作品有很強的敘事性,并且他本人非常樂意講述每一張作品背后的故事,為此津津樂道。“他成長的環境導致他對光的運用非常靈動,我愿意稱他為‘光的詩人’,他的作品是對這個星球的情詩,也非常善于結合自然與人的關系。”讓-呂克·蒙特羅索說。
趙迎新是《薩爾加多傳》的譯者。“我從一字一句中對他的情感和經歷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薩爾加多能長時間投身于長期項目,跟他的專業是宏觀經濟學有關。他成長的經歷,和求學以及當新聞紀實攝影記者的工作經歷,都對他的作品產生重大影響。”趙迎新說。
2025年7月17日,薩爾加多個人回顧展現場連線。
今年5月23日,薩爾加多因病去世。對談前,展覽連線了薩爾加多的遺孀萊莉婭·瓦尼可·薩爾加多與兒子朱利亞諾·里貝羅·薩爾加多。“我父親薩爾加多的作品都很強烈,人們可以從他的作品里理解男人、女人、所有人類、自然、現實。”朱利亞諾說。
布魯克斯山脈,美國阿拉斯加州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創世紀,2009 ?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欽帶企鵝在冰山上,位于薩沃多夫斯基島和維索科伊島之間,南桑威奇群島,創世紀,2009。?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海鬣蜥的爪子,加拉帕戈斯群島,厄瓜多爾,創世紀,2004。?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本次展覽系統梳理了薩爾加多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包括《創世紀》、《勞動者》、《移民》、《薩赫勒》、《夢的味道》、《另一個美洲》等系列,全面展現其鏡頭下的人類生存圖景、自然史詩與社會變遷。薩爾加多通過鏡頭捕捉被忽視的群體與瀕危的生態,并賦予其莊嚴而震撼的視覺表達。他的作品超越了傳統紀實攝影的邊界,融合新聞紀實與人文關懷,成為兼具社會價值和藝術高度的經典。來自巴西聯邦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和策展人在各自發言中高度贊揚薩爾加多給人類留下了重要的照片,并稱之為“偉大的攝影家”。
南露脊鯨,瓦爾德斯半島,阿根廷,創世紀,2004。?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圣安德魯斯灣的南象海豹,南喬治亞島,創世紀,2009。?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位于威德爾海域保利特島和南舍特蘭群島之間的冰山,南極半島,創世紀,2005。?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之一,薩爾加多的攝影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種對文化、政治與道德的深刻探討。從1970年代非洲的饑荒與戰爭,到全球工業化浪潮中的勞動者;從拉丁美洲的鄉土文化,到《創世紀》中未被現代文明侵蝕的自然奇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特的美學視角,記錄了人類社會的變遷、全球不平等現象,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他以影像為媒介,讓邊緣群體的故事得以被看見,促使觀者思考當今世界的社會、環境與道德等議題。
從煤礦中走出來的工人,丹巴德,比哈爾邦,印度,勞動者,1989。?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鋼鐵工人,敦刻爾克,法國,勞動者,1987。?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鐵路線教堂門站,印度孟買,移民,1995。?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難民在干涸的法吉賓湖,馬里,薩赫勒,1985。?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香格里拉莊園的咖啡采摘者,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斜坡地裂谷,坦桑尼亞,夢的味道,2014。?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這些印第安土著米斯特克人向大地女神祝禱,感謝豐收。馬德雷山西部,瓦哈卡,墨西哥,另一個美洲,1980。?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油井,大布爾汗油田,科威特,選資《勞動者》系列,1991 ?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油井,大布爾汗油田,科威特,選資《勞動者》系列,1991 ?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照片翻拍于展覽現場)
“我覺得他的作品里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這些主題是我們幾乎從未見過的,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有機會看到的,甚至有些已經成為歷史了。在如此紀實的主題中,照片本身又非常好看,具有很高的美學成分,這很難得。”一位現場觀眾表示。
本次展覽中還有二幅關于中國的照片,一張拍自上海外灘,一張攝自云南保山。云南保山那張照片中爺孫緊挨著一起,彼此握著對方的手,地上是一簸箕農作物,平淡雋永。上海的那張照片張貼在樓梯轉彎的一整面墻上,市民在一個尋常的清晨鍛煉身體,人物的身影在運動中相互穿插,充滿韻律,攝影家薩爾加多在準確的時刻按下快門。照片拍攝于1998年。
勐乃村,保山,云南省,中國,選自《夢得味道》系列,2012 ?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照片翻拍于展覽現場)
2025年7月17日,薩爾加多個人回顧展現場,一張1998年薩爾加多拍攝于上海的照片被置于樓道中,展現了這位巴西攝影家與中國的緣分。圖片由 Fotografiska 提供
2025年7月17日,薩爾加多個人回顧展現場,觀眾正在觀展。
2025年7月17日,薩爾加多個人回顧展現場
在三樓的一角,沿窗懸掛著一排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人生重要時刻的照片,并簡要地闡述了它們對于這位攝影師的重要性。其中一張是攝影師本人在1973年借用他妻子的相機并拍攝她的照片。畫面中,他的妻子萊莉婭依靠在窗邊,閉著雙眼,沐浴戶外的陽光,遠處是草地,在遠處是起伏的群山。這是他們前往盧旺達的工作旅途中一刻,也是薩爾加多拍下了第一張攝影作品,由此徹底改變了他此后的人生軌跡。“這臺相機徹底顛覆了我原本的人生,卻也在那一瞬間喚醒了我內心深處某種強烈的感受。我驚訝于這種沖擊竟然可以被影像承載和表達。攝影,讓這一切成為可能—那是一種近乎奇跡的發現。”不久之后,他便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攝影事業。
展覽現場
關于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ebastiǎo Salgado, 1944-2025),出生于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艾莫雷斯。學經濟出身的薩爾加多于 1973 年在巴黎開始了職業攝影師生涯,曾與西格瑪、伽瑪和瑪格南等多家世界頂尖圖片社合作。1994年,他與妻子萊莉婭·瓦尼可·薩爾加多成立了一家專供自己作品的獨立圖片社:亞馬遜圖片社。因為一些攝影外派工作和長期項目他去過 100 多個國家。除大量新聞出版物上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被收錄在一系列書中,例如:《另一個美洲》(1986)、《薩赫勒,困境中的人類》(1986)、《薩赫勒地帶:道路盡頭》(1988)、《勞動者》(1993)、《地球》(1997)、《移民》(2000)、《非洲》(2007)、《創世紀》(2013)、《夢的味道》(2015)、《科威特:戰火中的荒漠》(2016)此外,這些作品迄今已在全世界范圍內超過 300個博物館或美術館完成了巡回展覽,并且將持續下去。
薩爾加多也是很多傳記作品的主人公。2013年,法國記者兼作家伊莎貝爾,弗朗柯出版了《重回大地》,敘述了這位攝影師的生活與職業生涯。第二年,薩爾加多成了由維姆·文德斯和朱利亞諾·里貝羅·薩爾加多合拍的紀錄電影《地球之鹽》的主人公。這部送選了很多重量級電影節的紀錄片斬獲了 2014 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特別大獎、2015 年法國凱撒獎的最佳紀錄片獎。同年,《地球之鹽》入圍第 87 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的成就受到了廣泛認可。不僅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還曾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授予藝術與科學學院名譽成員稱號。他還在世界多所大學獲得了榮譽博士學位。他的攝影作品為他贏得了其他諸多的知名榮譽,其中包括法國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攝影大獎、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藝術獎、意大利皮奧·曼祖研究中心頒發的意大利共和國總統勛章和巴西里奧布朗庫紳士勛章以及法國文化部授予的文學藝術勛章。
2016 年,薩爾加多被選為法蘭西藝術學院的終身院士,接替呂西安·克萊格。同年,他被授予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勛章。2018 年,他不僅被摩納哥公國授予文化成就騎士勛章,還被美國紐約的藝術文學院授予外籍榮譽成員稱號。
自 1990 年代開始,萊莉婭和塞巴斯提奧就共同致力于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大西洋沿岸部分森林的恢復工作,可見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投入。1998年,在這片土地正式成為自然保護區后,他們成立了地球研究所,致力于環境相關的恢復、保護和教育工作。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25年7月18日至11月9日
展覽地點: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
上海市靜安區光復路127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