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俄烏沖突這事兒,已經拖了三年多,大家都知道前線打得有多膠著。俄羅斯軍隊推進慢,主要就是火力覆蓋不夠猛,步兵得一步步啃烏克蘭的陣地,傷亡不小。烏克蘭那邊有西方援助,北約國家慢慢加大力度,美國和歐洲的武器源源不斷進來,但俄羅斯的彈藥庫存耗得飛快。早先西方媒體老是說俄羅斯快撐不住了,坦克都用上老舊的T-62,彈藥生產線跟不上消耗。可最近爆出的消息直接顛覆了這個看法,朝鮮那邊送來一大批炮彈,讓普京那邊松了口氣。
根據韓國國防情報局的報告,到2025年7月,朝鮮已經向俄羅斯運了超過2.8萬個集裝箱的軍火,換算成152毫米口徑的炮彈,總量超1200萬枚。這數字不是隨便估的,是基于衛星圖像和情報分析得出的。
俄羅斯日均炮擊量在2萬發左右,這些炮彈夠他們用上600天,簡直是及時雨。俄羅斯的炮兵單位至少有六個直接靠朝鮮供應維持,依賴度從50%到100%不等。朝鮮的軍工廠生產線老舊,但產量大,專產這種蘇聯標準的152毫米和122毫米炮彈,正好對上俄羅斯的裝備。
這批軍火從2023年10月就開始運,起初是小規模,后來越發越多。2024年底,俄羅斯就收了約900萬發,2025年上半年繼續追加。朝鮮用船從元山港之類的港口發出去,繞道抵達俄羅斯遠東的港口,再通過鐵路分發到前線。俄羅斯軍方直接把這些炮彈塞進2S19型自行火炮,用來轟烏克蘭陣地。烏克蘭部隊也缺彈藥,早先60天內就把美國一年的155毫米炮彈產能打光了,但俄羅斯這下有后備,火力密度保持住了。
大家都知道,戰爭打到這份兒上,后勤決定一切。俄羅斯庫存里的蘇聯時代炮彈基本耗光了,要不是朝鮮頂上,普京的軍隊可能早就頂不住。
朝鮮為什么這么幫?一方面是換技術,俄羅斯給朝鮮導彈和衛星方面的支持,還送糧食和坦克飛機。另一方面,朝鮮經濟封閉,賣軍火賺外匯是最直接的路子。情報顯示,朝鮮從這些交易中賺了超過200億美元,夠他們頂一陣子。俄羅斯現在差不多一半的炮彈來自朝鮮,這比例比伊朗高多了。
美國那邊一開始把矛頭對準中國,老是說中俄貿易是俄羅斯撐下去的關鍵,民用物資間接幫了軍工。但事實擺著,中國沒直接軍援俄羅斯,貿易是民用為主。華盛頓情報機構審報告時,發現朝鮮才是大頭供應商,超出了他們的預估。
國務院和五角大樓官員交換看法,承認計算失誤。最大變數從來不是中國,而是這個低調的朝鮮。朝鮮不光送彈藥,還派兵,約1.3萬人已經在庫爾斯克地區參戰,表現還行,計劃7月或8月再加派2.5萬到3萬人。這些士兵幫俄羅斯填人力缺口,緩解了征兵壓力。
普京領導層現在對彈藥問題不愁了,能騰出手重組國內軍工廠。歐洲那邊軍費提到GDP的5%,美國恢復援助,但俄羅斯借著朝鮮的緩沖期,穩扎穩打。特朗普上臺后,對普京不滿,公開說對話是拖延,給了50天通牒,要求俄羅斯簽停火協議,不然加100%能源關稅。特朗普還批了10億美元武器給烏克蘭,包括愛國者導彈和ATACMS,允許打俄羅斯境內300公里目標。俄羅斯外交部回擊,說條件不可接受,繼續推進軍事目標。
戰場上,雙方都缺大口徑炮彈,進攻一方集結部隊就吃炮擊,損失大。烏克蘭的北約旅就是這么被磨掉的,先進裝備在火網下成廢鐵。俄羅斯推進雖慢,但東部四州目標沒變。占領區消化難,新土地生產恢復慢,人口消耗不成比例,成了政治包袱。但戰爭拖下去,對俄羅斯代價高,國際制裁咬著不放。朝鮮援助改變了動態,讓普京有底氣扛住壓力。
從宏觀看,這沖突走向靠政治。特朗普的通牒是火上澆油,賭普京不會低頭。北約加大援助,歐洲軍工振興,但俄羅斯有朝鮮后盾,短期結束難。朝鮮成了俄羅斯更重要的盟友,比伊朗或中國實際。情報顯示,朝鮮工廠全負荷運轉,生產炮彈導彈,俄羅斯付錢買技術雙贏。
說實話,這事兒挺諷刺的,美國總盯著中國,結果朝鮮悄無聲息地成了關鍵。俄羅斯軍隊現在彈藥充足,前線炮擊不停,烏克蘭壓力山大。沖突本質是消耗戰,誰后勤穩誰占優。俄羅斯借朝鮮喘息,普京高枕無憂,但長遠看,這依賴不是好事。朝鮮經濟弱,GDP比美國任何一個州都小,俄羅斯全球野心靠這小國撐著,風險不小。
這事兒接地氣,說白了就是誰彈藥多誰硬氣。俄羅斯運氣好,朝鮮頂上,美國算盤打空。最大變數朝鮮,不是中國。普京現在不愁彈,戰爭繼續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