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是什么?我相信大家如果看過港劇的話,一定知道,在港劇中,過去經常會聽到說“我申請公屋結婚”,“我公屋在排隊中”,這些臺詞,但公屋究竟是什么呢?可能大部分人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就先和大家聊聊香港的公屋是什么。
公屋全程是“公共房屋”,它是香港社會寶貴的資源,如果說方便我們理解,那就是內地的一些公租房,每個月按時支付租金,然后你可以繼續居住,簡單的理解就是說香港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廉租房。我們內地也有廉租房,不過我沒見過。
有數據統計說,香港截止2022年的時候,有約三分之一的香港人是居住在公屋的,這個問題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香港的房價、租金都太貴了,老百姓吃不消,買不起也租不起,所以700萬的香港人中有200多萬都住在公屋了,劉德華當年也在其中,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華仔這段往事。
華仔在今年啟德體育館開幕當天擔任特別嘉賓的時候,他說過自己小時候住在鉆石山,其實在這之前,全家是從大埔搬到鉆石山的,因為當時年齡還很小,所以記憶會比較模糊,但是從鉆石山搬到藍田的時候,華仔已經漸漸長大,記憶也越來越清晰。
華仔那時候只覺得有家就有溫暖,雖然生活的地區比較落后,但是全家人同心協力經營一家雜貨店,關系融洽,除了靠著這家雜貨店維持生計,還留下了不少的溫馨片段直到今天。
只是好景不長,木屋區是易引火災的地方,當時也很怕明天這里就起火了,所以每天都把身份證放在身上,準備逃命的時候,不會沒有了身份證,就這樣莫非定律,在70年代的一場大火中,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雜貨店,也因如此,他們全家獲得了入住藍田村公屋的資格,所以華仔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當全家人都搬到了公屋后,劉德華的父親就繼續去機場當消防員,保護機場,隨意拯救生命。媽媽就添了3部縫紉機,在家里弄縫制,幫忙賺點生活費。這就是劉德華的一家,3個姐姐就分工明確,劉德華自己就幫忙送貨、包裝。雖然這樣的生活感覺很勞累,但卻覺得一家人在一起,就很溫馨,這樣珍貴的回憶,華仔至今回憶起,都覺得那是家的溫暖。
劉德華說自己是愛思考的人,在讀預科的時候,就自說自話的放棄了讀書,預科就是相當于我們的初三升高中這個時間,華仔放棄讀書,卻馬上去轉投參加了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經過一年的訓練,最后成功簽約了藝人。
因為自己當了藝人之后,自己的作息就改變了,回到藍田村就很不方便,于是就自己搬走了,劉德華還記得自己搬走之前,已經住在公屋里7、8年的時間。
如今40年過去,藍田村重建,節目儀式的時候,華仔也特地出現在揭幕儀式現場,華仔覺得如今各有歸宿,雖說這段回憶已經跨越了半個世紀,但是他依然能夠在記憶中,將這些零散的記憶,整理成一段難忘的青蔥歲月。
其實看完這段采訪,我覺得住在哪里不重要,可以是很小的房子,也可以是老房子,只要是一家人,有一個遮風雨的地方,能夠一家人完整的在一起,我覺得就足夠了,如果想住大房子,可以和劉德華這樣,去努力,去學習,命運從來不會虧待那些努力的人,劉德華因為努力,所以命運給了他好運,如今他不再需要居住在公屋,但我們看到了他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努力,這份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