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攝影報道
7月的瀘州,熱浪像打翻的蒸籠。7月16日和17日,瀘州市氣象臺連發高溫紅色預警,當地氣溫突破40℃。當大家調侃著“冰箱以外都是遠方,空調房以外都是他鄉”的時候,有一群人正用汗水為城市“續命”——他們是給綠化帶“打點滴”的園林工,是大橋建設工地上與烈日搶時間的筑橋者。
長江五橋及連接線工程項目建設現場,幾名工人頂著烈日在進行建筑材料吊裝施工。
連日來,每天早上7點,楊和江和同事們就已經在小組負責的路段,開始對綠化帶進行澆水灌溉。這支10人團隊負責著城區10多條街道的綠化養護任務。在次干道,工人們配合灑水車進行移動澆灌;在交通繁忙的主干道,則采用創新的“定點式”澆灌系統。
作為小組班長,除了配合人車作業,楊和江每天還有一項雷打不動的任務:巡查和移動20個噴灌裝置。7月16日早上9時許,當記者見到楊和江時,他正扛著鐵花撬、背著大背簍,上衣和褲子幾乎全部濕透。
楊和江的背簍里裝著他的“抗旱法寶”——潤滑油、噴淋頭和塑料管等工具。隨著高溫天氣來臨,每天,楊和江都要巡查20個噴淋頭的工作狀態,通過挖洞、插樁、接噴淋頭的標準化操作,確保每個噴淋點能有效覆蓋50-60平方米的綠化區域。
裝好的噴灌裝置。
“現在的天氣,給綠化澆水要講究方法。”來到酒城大道二段的一處綠化帶,楊和江放下背簍,拿著鐵花撬走進綠化帶中,用力將花撬戳向泥土形成一個洞,然后將綁扎了水管的木樁插進挖好的洞里,再從背篼里拿出噴淋頭接上,打開水龍頭,水就從噴淋頭中四散噴出,一個自動且可移動的噴灌裝置就完成了。
楊和江使用鐵花撬在綠化帶里打洞。
楊和江說,固定點位的噴灌裝置能澆到的綠化帶面積有限,為了讓綠化帶在高溫天氣都能持續“喝水”,這種可移動的噴灌裝置成為重要的澆灌工具。“這20個噴淋頭每天要挪兩次位置才夠。”楊和江坦言,每次下來,他全身幾乎都會被水澆透,但看著生機盎然的綠化帶,這些辛苦又都值了。
據瀘州市園林綠化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瀘州已調整戶外作業時間為7:00-11:30和15:30-19:00兩個時段,后續還將根據具體天氣,調整為夜間作業。同時建立氣象預警響應機制,根據預警等級縮短或暫停午后高溫時段的戶外作業,并配備防暑藥品。
記者來到長江五橋及連接線工程項目建設現場,項目經理房雄飛向記者介紹,目前,長江五橋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安裝扣塔橫梁。上午十點過,熱辣的太陽讓鋼管表面燙得灼手,北岸120余米高的扣塔上,建筑工人們已停止作業。扣塔旁,幾名工人頂著烈日在進行建筑材料吊裝施工。
高溫天氣來襲,項目工地也及時調整了工作時間,房雄飛介紹,工人工作時間已調整為7:00-10:00(或者11:00)和16:00-19:00兩個時段。項目現場同時為工人配備了冰箱、藿香正氣液、西瓜等物資和藥品,并設有休息室供短暫休息。
記者了解到,此前,瀘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及時印發了《關于做好高溫天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確在建項目采取“做兩頭、歇中間”或輪換作業的方法,設置分梯度施工作業時間,截至目前,瀘州212個在建項目按照高溫天氣戶外作業時間規定調整施工時間,涉及戶外工作人員1萬人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