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考古遺跡館。
晨光熹微,在外企上班的小馮一邊讀著浣花溪公園里的杜甫千詩碑,一邊晨跑;相距6公里的東華門遺址公園內,晨練的老人們沿著遺跡展區緩步而行,腳下清晰可見唐代排水溝渠與明代柱礎……深藏鬧市的文化地標、特色街區、文博場館,正成為成都“讓文化活起來”的生動注腳。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厚植文化底蘊,賡續城市文脈,成都持續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賡續文脈
城市底蘊融入日常生活
“放暑假了,寶墩遺址是孩子最愛來的地方。這里離我們新津城區只有8公里,在家門口就能感受4500年古蜀文明。”7月17日,在寶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張鑫難掩激動。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寶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列其中,成為四川第四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脈、文化印記。東華門遺址公園內,勝景再現的摩訶池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的目光。這里曾是2300年前,張儀、張若首建成都城時,郡守府所在地。隋唐時期,摩訶池成為杜甫、薛濤等文人鐘愛之所。如今,市民游客在這里感受千年建城史的歷史底蘊。
走進博物館,讀懂一座城,正成為市民游客文化生活的日常打開方式。據了解,今年以來,全市文博機構相繼舉辦了“禮蘊天地 和合致美”特展、“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原創特展等270余場精品文博展覽;引進的“文明的史詩”雕塑特展等國際大展讓人流連忘返。成都博物館位列一季度“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第二;四川大學博物館榮獲“第二十二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以文興業
特色街區持續“上新”
7月16日,潮牌Couple Hunnid在東郊記憶56號樓開業,潮流設計與老廠房的粗獷輪廓相得益彰,這是入駐東郊記憶的又一家全國首店。昔日的工業銹帶,已蝶變為首展、首演、首秀聚集地。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東郊記憶入駐商企超300家,引入超80家首店,形成了“音樂展演”“數字文創”“國潮時尚”三大首店矩陣。
以文化人、以文立品、以文興業。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依托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的特色街區逐漸被激活。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穿梭在寬窄巷子中,在觸摸歷史肌理的同時,感知新興業態的蓬勃脈動。令人期待的是,2026年寬窄巷子二期將亮相。在延續寬窄一期街巷美學的基礎上,二期將通過展演引導、策展驅動,打造少城西市、城墻公園等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再現千年少城歷史底蘊,構筑在地文化特色的文創產業鏈。
將目光移至更遠的地方——邛崍市文脈坊以“大店國際范、小店臨邛味”為策略,營造品質消費和市井煙火兩大場景;大邑持續深挖文旅潛力,推出“古鎮文化探秘游”“雪山溫泉康養游”等特色旅游線路,開發非遺手工藝品、文創伴手禮等特色產品……成都,以文化為基底,以創新為動力,持續把文化勢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動能。
創新發展
文化為城市發展賦能
7月16日,金沙遺址博物館“青·韻——文物里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特展現場,來自國內20余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靜靜陳列,流淌著中華文明的溫潤與雅致。從廣州來蓉旅游的黃先生駐足凝視,由衷贊嘆:“古蜀文物已足夠震撼,這場展覽更引領我們完成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青色美學洗禮,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崇德尚禮’的深邃意境!”
文化創新發展,跨界融合帶來發展新活力。“成都造”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享譽海內外,交子雙塔的金融文化地標游人如織,夜游錦江帶來沉浸體驗……一系列文旅場景火爆“出圈”的背后,文化正成為賦能城市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成都已舉辦大型演唱會55場,“演藝票根”直接撬動綜合消費達31.5億元。成都大型演唱會規模穩居全國第五,更在“中國城市音樂演藝指數”中高居第三位。“跟著演出(影視、賽事)游成都”持續升溫,借勢世運會巡回賽、大型演唱會等契機推出的“票根經濟”活動與優惠清單廣受歡迎。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嘉 吳雅婷 圖據新華社
原標題:成都:厚植文化底蘊 賡續城市文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