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家屋與家園:民族旅游社區“家”空間的多維生產
作者:蔡 溢
書號:978-7-5032-7567-8
定價:59.80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和鄉村旅游政策完善,旅游業已成為西部民族社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助力經濟轉型與文化傳承。當旅游經濟逐步取代農耕經濟,成為社區空間生產的主導力量時,社區家園的性質隨之發生變化:從相對穩定、內生的“生活場所”,轉變為服務于流動游客的“開放空間”。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宏觀社區層面,更深入滲透到每個微觀“家屋”之中——房屋結構、功能、家庭關系和情感歸屬都在經歷著持續變化,呈現出復雜的人地互動新特征。如何理解這種從“家屋”到“家園”多尺度的、動態的空間變化及其背后的人地關系演變?本書以典型民族社區為研究對象,為探討旅游發展與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科學問題提供了一個融合宏觀與微觀視角的分析框架。
旅游發展情境下“家”空間的多維生產
本書基于空間研究的“社會轉向”和“情感轉向”理論背景,結合中國社會文化語境下對“家”概念的理解,構建了包含物質空間、社會空間和情感空間三個維度的家空間生產理論框架。
研究表明,旅游發展背景下的“家”空間生產是指旅游作為外部驅動力推動家空間在物質、社會和情感三個維度上的協同生產過程。這三個維度的空間生產既具有各自獨特的發展過程和機制,又存在相互影響、共同演化的內在聯系。同時,家屋尺度和家園尺度的空間生產過程呈現出明顯的互動關聯特征,共同構成了民族旅游社區“家”空間生產的整體分析框架。
家屋空間與家園空間的生產過程
在旅游的推動下,家屋空間的物質形態、社會關系和文化意義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家屋空間的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物質空間的再生產,更表現為社會空間和情感空間的深度重構。以書中案例為例,家屋空間的物質形態從傳統的吊腳樓形式逐漸演變為適應旅游需求的商業型空間,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家屋的物理結構,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模式。同時,家屋空間的社會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居民與游客之間的互動關系日益復雜,使家屋空間成為連接不同文化主體的重要場所。
在家園空間層面,本書通過對西江苗寨的深入調查,系統分析了產業結構轉型、人口流動特征、居民社會生活變遷等多個維度。研究發現,在旅游的影響下,西江苗寨社區空間由“生產居住型”轉化為“旅游生產型”,空間功能也逐漸向滿足旅游發展所需方向轉變。隨著村寨物質功能意義的演變,居民的情感連接與地方認同也呈現出新的特征,與旅游發展建立了更為復雜的聯系。
“家”視角下的民族旅游社區
本書從中國“家”文化出發,系統分析了民族旅游社區中“家”空間的多維生產過程。本研究揭示了“家”空間的物質形態、社會功能、情感意義等方面的演變規律,為理解旅游影響下的社區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本研究成果既豐富了旅游地理學的理論體系,也為促進民族旅游社區的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指導價值。
服務熱線
聯系人:王編輯
聯系電話:17600438894(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