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就要正式“入伏”了,這也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到來了。
而在民間有句老話,說的是“入伏現三象,遍地起墳頭”,那到底是哪三象,它又有啥厲害之處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這不僅僅是農民朋友對天氣變化的敏銳感知,更是千百年來農耕文明中積累的智慧結晶。
第一,是入伏后天氣還不怎么熱。
正常來說,到了伏天的時候,就已經很熱了,因為老諺語也說了“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之處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而且入伏后就是“大暑”節氣了,這也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個節氣了。
如果到了入伏的時候,氣溫不是很高,也就還不是很熱的話,那就不是好兆頭了,這也是農民最怕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
正所謂“該熱不熱,五谷不結”,這句樸素的話語道出了農作物生長與季節變化的緊密聯系。
在入伏之時,農作物正處于關鍵的生長周期,需要充足的陽光和熱量來積累養分,促進光合作用,進而形成飽滿的籽粒。
若此時氣溫不高,那就表示天氣反常,不僅會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還可能會出現一些極端的天氣,從而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最終影響收成。
因此,雖然入伏的時候很熱,讓人畜都很煎熬,但是農民還是期盼著入伏后的炎炎烈日,那是大自然賦予作物生長的寶貴能量,這也是農作物豐收的保障。如果農作物減產,或者是顆粒無收,那無數人就又要挨餓了。
第二象,天氣太干旱。
在三伏天的時候,氣溫攀升,此時也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所以地面的水分蒸發加劇,土壤中的水分迅速流失,這對農作物的生長構成了嚴峻挑戰。
水是生命之源,對于農作物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生長要素。一旦在三伏天持續多日晴天不下雨,那就很容易導致農作物受旱。而一旦遭遇干旱,作物將因缺水而生長受阻,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枯萎死亡。
因此,農民們既擔心干旱帶來的損失,又需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灌溉,確保作物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
在古代農業,最大的天敵就是干旱了,當時的灌溉條件也落后,一旦出現旱情就是完全無計可施的。像過去出現大饑荒的年份,基本都是先有大的旱情。
第三象,怕入伏的時候風太大。
入伏后,隨著作物生長速度加快,植株變得高大但也脆弱,特別是一些農作物的果實都已經長出來了,此時最怕的就是突如其來的大風天氣。
因為大風不僅可能吹倒作物,造成倒伏,還可能折斷莖稈,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對于農民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眼看就要成熟收獲了,卻被大風給吹倒了,這心里得多難受。
入伏當天是晴天好,還是下雨好?
關于這個,在民間也有不少的說法,其中我們就可以從民間流傳的許多諺語來參考一下。
比如很多地方都有“頭伏雨,伏伏雨”的說法,就是說如果入伏的時候下雨了,那么就預示著后面的每一伏天都是有雨的,即當年的三伏天是不缺雨水的。
另外還有“淋伏頭,曬伏尾”的說法,就入伏的時候下雨了,那么到了出伏的時候,雨水少,后面可能晴天多。
而且在三伏天的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雨水多,而且農民害怕干旱少雨。民間也有“伏里無雨,囤里無米”、“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等說法。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入伏當天的天氣狀況并不能完全決定整個伏天的氣候走向,但它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趨勢。
對于農民而言,入伏當天下雨,要比晴天好,因為入伏下雨的話,這樣雨水能起到降溫的作用,同時降雨還是一個好兆頭,順應了節氣。不說其他的,這些雨水還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情。
下周一馬上就入伏了,大家做好了準備沒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三伏天雖然是十年一遇的短三伏天,但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