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牛雨蕾)美國內分泌學會7月14日發布的新版《原發性全固酮增多癥臨床實踐指南》中,明確建議“所有高血壓患者篩查原發性全固酮增多癥”(以下簡稱“原醛”)。這類疾病在我國高血壓患者中常見嗎?是否也要篩查?
7月17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陸浩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原醛與臨床中常見的、無特殊發病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不同,屬于可以找到明確病因的繼發性高血壓。其根源在于腎上腺發生明確病變,導致醛固酮分泌過多。醛固酮是一種激素,主要用于調節人體水鹽平衡,可“保鈉排鉀”。當它的分泌失控,人體就會囤積過多的鈉和水分,導致血液容量變多,最終引發高血壓、低血鉀,并伴隨低腎素、高醛固醇。
航空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方紅娟表示,原醛患病率約占我國整體高血壓人群的4%-14%。根據約3億高血壓患者的基數,預計原醛患者可能達3000萬。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原醛的診斷率不到1%。“很多高血壓患者往往在血壓升高時自行服用降壓藥,而不就診,導致他們完全意識不到血壓異常的根源可能是腎上腺病變。”她說。
原醛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在于其頑固性,普通高血壓患者通常可以通過1-2種降壓藥控制血壓,但原醛患者即使使用3種及以上藥物,血壓也常難以達標。另一方面,原醛會加速身體各器官的損傷,增加卒中、心血管疾病、終末期腎病等的重大疾病的風險,尤其是低鉀血癥,雖然常表現為乏力、腿軟,但若不加以重視,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臟驟停。
關于原醛的篩查,陸浩介紹,我國雖沒有相關規定,但臨床上大部分醫生在診斷高血壓時,一般都會先讓患者做檢查,排除原醛和其他繼發性高血壓后,再考慮原發性高血壓。
“只是在不同級別的醫院,篩查的比例可能有差別。一些醫生考慮檢查的性價比,會憑經驗對重點患者進行篩查,包括初發年紀較小,吃藥后仍控制不住血壓,伴隨乏力和肌肉麻痹等低血鉀癥狀,做腹部CT或者B超時發現腎上腺有腺瘤的患者。”陸浩提到,“部分患者可能會因此被漏檢,美國內分泌學會發布的新版《指南》提示我們,要重視對原醛的篩查。”
陸浩提示,原醛的篩查并不復雜,最常用的方法是抽血檢查,通過測定血液中醛固酮濃度和腎素水平,并計算兩者的比值,就能初步判斷是否存在原醛可能性。更為精準的方法包括腎上腺靜脈采血等。
方紅娟補充到,如果高血壓患者明確診斷為由腎上腺瘤引發的原醛,及時進行手術切除可以有效治療高血壓,甚至有可能停藥。對于那些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仍然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藥物來控制醛固酮的分泌。然而,如果未進行篩查,長期將其當作原發性高血壓來治療,可能會延緩病情,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她也建議,要對所有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原醛篩查,這有利于患者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