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歲的陳師傅是個 “米飯仙人”,他堅信 “白米飯最養人”,覺得雜糧 “剌嗓子”。半年前體檢,他的空腹血糖 6.8mmol/L,已接近糖尿病臨界值,但他沒當回事,照樣每頓吃兩大碗白米飯。
三個月前,陳師傅開始頻繁口渴,體重掉了 10 斤,某天突然頭暈心慌,測血糖高達 13.2mmol/L,被診斷為 2 型糖尿病。醫生分析,他長期單一攝入白米飯,升糖快且飽腹感弱,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熱量,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住院期間,營養師建議他把一半白米換成糙米和紅豆。調整飲食一個月后,他的空腹血糖降到了 5.9mmol/L,口渴癥狀也減輕了。陳師傅感慨:“原來不是米飯不能吃,是得搭配著吃才健康。”
白米飯:是“營養主食”還是“健康隱患”?
白米飯作為日常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且經過精加工后口感軟糯,易于消化,適合消化功能較弱的人群。同時,白米飯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對維持生理功能有積極作用。
然而,白米飯也存在潛在健康隱患。精加工過程去除了外層麩皮和胚芽,導致膳食纖維、維生素B族及鎂、鋅等營養素大幅流失,長期單一食用可能引發營養不良。
此外,白米飯升糖指數較高,過量攝入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增加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其高熱量特性若搭配缺乏運動,還易導致體重增加。
為平衡營養與健康,建議控制白米飯的攝入量,同時蒸米飯時多做一步,有助于穩血脂、控血糖。
蒸米飯時多做這一步, 有助于穩血脂、控血糖
在蒸米飯時偶爾加入雜糧,有助于穩血脂、控血糖。這一改變雖小,卻能通過營養互補顯著提升健康效益。
首先,糙米保留了完整谷粒,其膳食纖維含量達 2.3%,是白米的 3~4 倍,能延緩糖分吸收以穩定血糖,還可加速腸道蠕動,降低便秘風險。
其次,雜豆的優勢更突出。紅豆的膳食纖維含量達 7.7%,且富含植物甾醇,這種成分能競爭性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黑豆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還能改善血管彈性。
此外,燕麥是控糖降脂的優質雜糧,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且升糖指數(GI)低。與大米搭配食用,能延緩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還有較好的飽腹感,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燕麥還富含β- 葡聚糖,對改善血脂異常、保護心血管健康有益。
當然,還有像藜麥、青稞、小米、玉米碴等雜糧也適合加入米飯一起煮。在蒸煮時,可將白米與雜糧按2:1或1:1比例混合。因雜糧吸水性強,需提前浸泡2-3小時,蒸飯時適當增加水量至米水比例1:1.5-1:2,并優先使用電壓力鍋,以確保軟爛口感。若用電飯鍋,可延長蒸煮時間并燜飯5分鐘。
挑好大米跟著這4步走
1.看執行標準
優先選擇標注地理標志產品標準號的大米,如五常大米(GB/T 19266)、盤錦大米(GB/T 18824)等,這類大米通常品質更優。若購買普通大米,則認準國家標準號GB/T 1354-2018。
2.觀色澤外觀
優質大米色澤清白、半透明,呈乳白色且有光澤,米粒大小均勻、豐滿光滑,無黃粒、黑斑或過多腹白。
3.聞氣味
抓取少量大米,哈氣后嗅聞,正常大米應散發自然稻香,若有霉味、刺鼻“濃香”或異味,則可能是變質米或香精處理米,應避免購買。
4.摸質感
用手捏米粒,硬度高說明蛋白質含量足、成熟度好;揉搓后若手上留有較多米粉、糠皮,說明是正常米;若手上光滑、油膩、發亮且無粉末,則可能是摻油大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