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使用費、親子會員、攝像頭終端分期費用……據媒體報道,一位62歲的不識字老人,手機號被綁定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套餐服務,2年下來,老人被扣近9000元話費,從銀行打印出來的流水賬單竟達1人高。目前,電信運營商承認了其中的2600多元為操作失誤,并將這部分費用退回。
此次事件最大的陷阱就在于“自愿”。開通套餐服務無非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官方APP訂閱相應套餐,閱讀條款并確認同意;前往線下營業廳當面簽字辦理;電話中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經過口頭同意開通相關服務。考慮到這位老人并不識字,老人應該是在接聽運營商打來的推銷電話時,被推銷員用各種聽不明白的概念和對功能煞有介事的吹噓唬住,稀里糊涂地就同意開通。這樣的“同意”,是老人在步步引誘之下,做出的“被自愿”選擇;這樣的推銷,本質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專門設置的消費陷阱。
面對運營商的圍獵,老人難免形單影只倍感無助,但法律法規不能“忍氣吞聲”息事寧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明確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在電信服務中,不得作容易引起誤解的虛假宣傳。現實生活中誘導開通、模糊收費等行為的屢禁不止,關鍵還是在于違法成本過低,解釋權掌握在運營商的手中。本次事件中,電信營業廳拒絕提供兩年來的扣費明細,老人的女兒只得從銀行獲取流水信息。目前運營商承認的誤扣部分,也暫未公開誤在哪里、誰人之誤,仿佛只要退回了這誤扣的2611.15元,便再無過錯也無需懲戒。這樣的處理,顯然無法讓運營商吸取教訓,日后難免陷入“曝光-整改-再犯”的循環。
讓制度長出牙齒,讓服務更有溫度。破除套餐困境,首先要加強監管,工信部應推行“老年套餐白名單”,所有增值業務默認關閉,禁止運營商向老年人主動推銷,開通時需短信二次驗證;其次要暢通投訴渠道,建立完善的舉證機制,要求運營商提供扣費明細和事前“已充分告知”的證明;最后年輕人也應多多關心照料,為老年人介紹常見的電信服務,定期檢查扣費情況。唯有如此,才能帶老年人走出“套餐叢林”,讓“看不懂的話費套餐”銷聲匿跡。(南方網)
【原創版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007235】
編輯:文博雅 責編:高婷 審核:馬蘭 譚麟 監制:趙若一 總監制:李天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