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娛樂圈的風波又一次卷起。
沉寂多年的女演員孫菲菲,因一則微博長文再度站上輿論浪尖。
而被牽扯進來的,是當年與她合作過的“叔圈代表”王陽——這位近幾年大熱的中年男演員,如今陷入了信譽危機。
事件的導火索,正是孫菲菲對多年前“劇組暴力事件”的回溯。
但這一次,她不僅再次講述自己在《血色戀情》劇組被毆的經歷,還特別點名王陽——
稱其在事件后公然發(fā)表不實言論、私下求她澄清,卻又轉身背刺。
一個曾被塑造為“低調有格局”的實力派演員,一個多年未露面的女星,交匯在這場關于記憶、信任與人性的風暴中。
真相仍待厘清,但質疑的聲音,已然壓過沉默。
01 一通求助電話,撕開體面背后的裂縫
事情要追溯到2023年。
當時,孫菲菲在微博發(fā)布長文,講述自己2010年拍攝電視劇《血色戀情》期間遭遇暴力攻擊的全過程。
她指控該劇副導演楊兆華、制片姚遠對她施以拳腳,甚至有吐痰侮辱等過分行為,助理報警未果,拍攝現場的工作人員則集體沉默。
這件事很快引發(fā)關注,尤其是劇中男主角王陽的名字,也被網友頻繁提及。
有媒體翻出了他當年的一段采訪,內容中他表示自己事發(fā)時“不在場”,并稱導演“為人不錯”,認為“演員與導演之間不會因為分歧演變成暴力”。
正是這段表態(tài),被部分網友解讀為對加害方的“洗地”,一時間,王陽陷入輿論危機。
面對輿情,王陽迅速回應,表示自己當時確實不在場,對事件的全貌并不了解,也對此前的言辭不夠周全表示歉意。
孫菲菲隨后也在評論區(qū)留言,為他背書:“王陽當時不在現場,希望大家不要難為他?!?/p>
然而,如今孫菲菲的再度發(fā)聲,卻揭露了另一層故事。
她表示,這份澄清,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王陽主動打電話“求情”:“菲菲,你能不能幫我說句話?因為你的事,網友都在罵我?!?/p>
孫菲菲坦言,出于過往的同事情誼,沒多想便答應了。
但當她后來重新看到王陽當年的采訪內容后,不禁愣住——那個采訪中說“導演很好”的人,不正是那個曾在劇組私下吐槽導演、也曾向她傾訴受欺負的王陽嗎?
02 王陽的人設,為何突然“站不住腳”?
近年來,王陽憑借“叔圈氣質”頻頻登上熱搜。
穩(wěn)扎穩(wěn)打的表演風格、親民的形象,加上幾個高質量角色加持,讓他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叔圈代表”。
尤其是2023年白玉蘭獎提名事件,更讓他風頭一時無兩——
盡管王一博作為《追風者》戲份最多的主演未能提名,王陽卻憑“金融家沈圖南”提名最佳男主,引發(fā)不小爭議。
面對爭議,王陽一條“行勝于言”的回應,被廣泛轉發(fā),觀眾紛紛稱其“氣度不凡”。
但現在,隨著孫菲菲披露的新內容被不斷傳播,王陽當年在采訪中的表態(tài)再次被審視。
網友質疑他是否在明知孫菲菲遭遇暴力的情況下,依舊選擇對導演“粉飾太平”,甚至還在輿論不利時主動求孫菲菲“澄清”。
這是否與他此前塑造的“正直、擔當”形象相悖?
當然,目前仍缺乏足夠證據去認定王陽在此事中的立場是否有隱瞞,但人們對“言行不一”的敏感度,卻已經在這場爭議中被極大激發(fā)。
03 明哲保身,還是雙面處世?外界觀感微妙變化
必須承認,在那個資源話語權極度集中的年代,像王陽這樣的新人演員若想在劇組“自保”,選擇沉默或“中立”立場,不無現實考量。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
王陽當年的采訪并非簡單回避,而是表現出對導演的“理解”和“肯定”。而事后又通過私下聯系讓孫菲菲為其“背書”,才讓不少人覺得“吃相不夠體面”。
有網友說得直白:你可以選擇沉默,但不能事后打感情牌把受害者拉來“洗白”。
但也有人為王陽辯護,認為他沒有直接參與暴力事件,本就不該承受如此強烈的輿論抨擊。
站在公正角度,如今網絡的解讀是否過度放大了“知情不言”所帶來的道德壓力?
這些問題,可能暫時沒有標準答案。
但輿論的方向已經發(fā)生微妙變化——過去那個“不爭不搶、靠實力說話”的叔圈演員,如今也難再輕松維持“低調有格局”的濾鏡。
孫菲菲的“發(fā)聲”,只是情緒宣泄?
孫菲菲此次再度發(fā)文,態(tài)度明顯比以往更為堅決。
在長文中,她不僅強調自己當年受暴屬實,還回應了“蹭熱度”言論,直指自己的澄清是出于王陽請求,而非自發(fā)捆綁。
她寫道:“誰造的孽,誰就該承擔?!?/p>
但她也沒有刻意煽動情緒,沒有上綱上線,只是陳述過程、還原背景,希望讓外界理解“我為什么會再提起這件事”。
在如今這個講求“邏輯閉環(huán)”“事實復盤”的輿論環(huán)境下,孫菲菲這次的表達方式更顯冷靜,也讓部分網友開始反思:
為何一個十幾年前被打的女演員,還要一次次為自己證明清白?為何她的每一次發(fā)聲,都要被質疑動機?
換個角度想,這可能早已不是“炒作”與否的問題,其實是對尊嚴的一種堅持。
寫在最后:真相未明,但良知應當被鼓勵
如今,這場風波仍在繼續(xù),王陽本人并未對孫菲菲的新爆料作出回應。
他是否真如她所說“兩面三刀”,或是彼時言辭欠妥、如今選擇沉默?這些都還有待各方進一步釋疑。
但無論最終真相如何,有一點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
在一個環(huán)境不夠安全、制度保護缺位的行業(yè)里,一個人即使遭遇了實質傷害,是否還要面對層層質疑與標簽化打壓?
孫菲菲或許不是完美受害者,但她的聲音本就不該被忽視;
王陽也許并非加害者,但公眾對演員“真實人品”的關切,并不只是挑刺,而是一種對誠實的期待。
娛樂圈里,有演技的演員很多,有底線的卻不多。
愿發(fā)聲者不再被誤解,沉默者也能在是非面前,選擇站在正確的一邊。
如果你認同這篇文章的角度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qū)理性表達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