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0日,第三十二屆國際中世紀大會(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在英國利茲大學舉行。此次大會以“學習的世界”(Worlds of Learning)為主題,共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2400多名學者參會,共包含722組專題報告與圓桌討論。此次大會上,中國學界第二次以有組織的形式大規模集體參與,成為大會的一大亮點。由北京師范大學劉林海、吳愁、北京大學李隆國帶隊,聯合比利時根特大學亨利·皮朗中世紀史研究中心,共同組織了六場專題報告與一場圓桌論壇,以“全球中世紀”為核心方向,涵蓋了中西比較、“全球中世紀”的中國視角、“全球中世紀”的理論、方法與個案研究、中世紀的旅行與書寫、知識與技術轉播等多元議題,以及“去殖民化的全球中世紀”圓桌討論,受到了會議方與各國學者的熱烈關注。
與會的中國學者
在“中西比較研究”系列(Session 245 & 345:Global Middle Age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a and the West I & II)中,李隆國(北京大學)以“封建”與“家族政治”為切入點,指出中國古代“分封制”與西歐封建制度雖有表面相似,但其權力結構與家族邏輯迥異,“私權”與“公權”之間張力迥然,中國的“封建”與西方的“Feudalism”概念并不等同,繼而引發對不同歷史語境的中世紀術語解讀與闡釋的多樣性的思考。劉林海(北京師范大學)則從國家整合的角度出發,比較了魏晉隋唐時期中國的統一進程與西歐在蠻族入侵后的碎片化趨勢,指出中國文明在危機中實現了制度重構與文化整合,而西方則經歷了帝國崩解與基督教文化的重塑;倪滕達(北京師范大學)通過對王充與琉善的宗教批判進行比較,探討了漢代與羅馬帝國時期思想自由的邊界,指出兩者雖處于不同文化語境,但都展現出對宗教權威的理性挑戰;翁嘉蔚(北京師范大學)則以南宋溧陽與12世紀德國萊希貝格的土地權屬為例,深入分析了土地制度、契約形式與社會結構的異同,強調了貨幣經濟發展對土地流轉機制的深刻影響。“中西比較研究”系列引發了來自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漢堡大學、萊頓大學、慕尼黑MGH等機構學者與中國學者之間的熱烈討論。會議還討論了“中世紀”這一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適用性與分期問題。主持人吳愁指出,歐洲傳統的中世紀劃分方式難以直接套用于中國歷史語境,提倡在全球史框架下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平行的歷史分期體系,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回應與認可。
在“全球中世紀的中國視角”專題(Session 145:The 'Global Middle Ages' from Chinese Perspectives)中,曲柄睿(北京師范大學)分析了佛教知識在中古中國的口傳與書寫傳播之間的張力,強調了語言轉換與文化適應對佛經理解的深遠影響;孫昊(中國社會科學院)則從遼朝參與中國南北互動進程的視野出發,構建“東北—中原—草原”三重軸線,論述了中華文明格局的東向轉移帶動歐亞東部中世紀的轉型,指出東亞學界注重立足本土經驗敘述世界史的理路,與歐洲的中世紀歷史構成對話。馮渝杰(山東大學)探討了“神劍-王權”敘事在漢唐中國的形成及其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影響,指出這一敘事不僅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也在東亞文化圈中形成了權力轉移的共同語言;這場報告,標志著中國中古史首次加入全球中世紀的對談之中,對帶動中國歷史走向世界具有深遠意義。
在“中世紀社會動態與知識流動”系列(Session 710 & 810:Social Dynamics in the Middle Ages I & II)中,劉銘(北京大學)以馬姆斯伯里的威廉為例,探討了12世紀作者如何通過旅行推動作品的出版與傳播;龍秀清(云南大學)分析了《大憲章》與教宗稅收之間的悖論;盧雅懷(長江大學)則從電子游戲中的中世紀主義出發,梳理、探討了中世紀史學者如何參與游戲研究與電子游戲創作;李昊(北京大學)研究了英格蘭修道院內部權力分配與地方知識建構;李耀文(漢堡大學)從藝術史的視角比較了中西文化中“骷髏相遇”主題的生死觀差異;吳昊(北京師范大學)分析了波希米亞地方領主與皇權之間的復雜互動;吳愁(北京師范大學)則展示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跨越幾個世紀的出土、流傳與再闡釋,引發了關于基督教在華傳播與適應策略的深入討論。
在北京師范大學和根特大學聯合主辦的“全球中世紀的理論與方法”專題(Session 1531:Constructing the 'Global Middle Ages')中,德國學者托馬斯·埃特(Thomas Ertl)從“種族”與“階級”的交織關系出發,提出了對中世紀種族主義研究的新視角;李文丹(北京大學)通過對“輪回”與“復活”觀念的比較,揭示了中西宗教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張力;李騰(上海師范大學)則對“全球中世紀”概念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困境提出了反思。這場會議由吳愁老師主持,牛津大學艾米麗·溫克勒(Emily A. Winkler)點評,二人共同肯定了比較研究作為全球中世紀的重要方法,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從不同地區的歷史出發,關聯不相連的區域,思考地方與整體的關系,地方與全球歷史之間的關系;全球視野有助于超越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書寫與敘事,促進跨文化理解。
最后,在由根特大學主辦,烏特勒支大學魯特格·克萊默(Rutger Kramer)主持的 “去殖民化的全球中世紀”(Session 1631:Decolonising the Global Middle Ages)圓桌討論中,劉林海(北京師范大學)強調了擺脫中心主義、文明互學互鑒的重要性;李隆國(北京大學)指出,中國學者在全球中世紀研究中面臨語言與方法的雙重挑戰,尤其是拉丁文的學習問題;來自牛津大學的“全球中世紀”的倡導者凱瑟琳·霍姆斯(Catherine Holmes)與荷蘭萊頓大學的魏希德(Hilde De Weerdt)也就全球中世紀的理論與方法、比較研究與關聯研究,以及全球中世紀的大學教學實踐中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與意見。
中國學者發言中
本次會議是中國學界繼2024年之后第二次有組織地集體參與國際中世紀大會,標志著中國中世紀史研究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突破。通過與國際學界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中國學者不僅展示了自身的研究成果,也積極參與“全球中世紀”這一新興學術議題的理論建構與話語體系共建中。這一行動對于推動中國中世紀史研究的國際化進程、促進國內學界在國際學界的發聲與共建、拓展全球視野與國際學術站位高度、推進跨文化對話與文明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