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亞太地緣政治格局深刻變化,2023年起美國在西太平洋軍事活動顯著增加,戰略重心東移。2024年8月,美軍舉行“竹鷹24-3”大規模聯合軍演,出動150余架軍機、3000多名軍人,涵蓋F-22、B-1B等主力機型,規模和實戰性創近年新高,被指針對中國。
美國將中國定位從“競爭對手”升級為“最大挑戰者”和“軍事假想敵”,美軍五大軍種全面備戰。對此,俄羅斯明確支持中國,2024年7月31日,俄外交部官員稱美及其盟友以中、俄、朝“威脅”為借口準備大規模武裝沖突,俄方將與中、朝協調應對。當前,亞太軍事對峙加劇,國際格局面臨新分化。
美軍圈定西太平洋為主戰場
西太平洋地區因其地理位置和經濟重要性,一直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近年來,隨著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能力顯著提升,美國逐漸將西太平洋視為未來潛在沖突的主要戰場。2024年的“竹鷹24-3”演習是這一戰略調整的集中體現。演習地點選在東太平洋,但其模擬目標明確指向西太平洋的美軍基地和作戰場景,包括關島、日本沖繩和菲律賓等地。
美軍選擇西太平洋為主戰場的原因有三:首先,該地區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核心覆蓋范圍,擁有打擊美軍前沿基地的強大導彈力量;其次,西太平洋是連接東亞與北美的關鍵海上通道,控制該區域對美國維持全球霸權至關重要;最后,臺灣地區問題作為中美博弈的焦點,進一步強化了西太平洋的戰略地位。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2024年報告指出,若中美因臺灣地區問題發生沖突,西太平洋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區域。
在“竹鷹24-3”演習中,美軍重點演練了“敏捷作戰運用”戰術。這一戰術旨在提高美軍空中力量在戰時的靈活性和生存能力,其核心是通過分散部署和快速機動,降低被敵方導彈摧毀的風險。具體而言,美軍模擬將飛機分散部署到多個小型機場和臨時基地,并頻繁變換位置,以增加中國捕捉其部署位置的難度。
這一戰術調整直接針對中國解放軍的導彈優勢。中國近年來發展了多種高精度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如東風-21D、東風-26和長劍-100,這些導彈能夠覆蓋西太平洋的美軍主要基地,如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和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
2024年,美國國防部報告評估,若中美爆發全面沖突,解放軍可能在開戰初期通過導彈打擊摧毀美軍地面上的大部分飛機,從而癱瘓其作戰能力。“敏捷作戰運用”正是美軍為應對這一威脅而做出的針對性調整,旨在確保其空中力量在導彈飽和攻擊下仍能維持戰斗力。
為支持西太平洋的主戰場定位,美軍正在加速完善其基地網絡和盟友協作體系。2024年以來,美國在關島增設了新的雷達系統和反導設施,同時在菲律賓北部重建了多個二戰時期的機場跑道。
此外,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加強了聯合軍演頻率,例如2024年10月的“利刃24”演習,旨在提升多國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這些舉措表明,美軍不僅在單方面增強自身力量,還試圖通過盟友體系構建一個更廣泛的軍事包衛網。
美對華定位質變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該報告首次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但2024年以來,這一定位進一步升級。美國國防部在2024年10月發布的《國防戰略》中明確指出,中國是“美國面臨的最重大和長期的軍事威脅”,并將其列為首要假想敵。
美國空軍準將道格·威克特在2025年5月的一次公開講話中警告,若中國對臺當局采取軍事行動,美國本土可能面臨直接威脅。這種論調反映了美國對華認知從“經濟與意識形態競爭”向“軍事對抗”的根本性轉變。
對華定位的質變直接推動了美軍戰略的調整。除了“竹鷹24-3”演習外,美國還在多個領域針對中國采取行動。例如,美國海軍增加了航母戰斗群在西太平洋的巡航頻率,2024年全年保持至少兩艘航母在該地區的部署。
此外,美國加速發展高超音速武器和無人作戰系統,以對抗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2025年3月,美國國會批準了總額高達150億美元的“太平洋威懾倡議”預算,用于提升西太平洋的軍力投射能力。
臺灣地區問題在美對華定位轉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美國認為,臺灣地區是中國實現西太平洋霸權的關鍵節點,也是檢驗中美軍事博弈的重要試金石。2024年,美國加大了對臺軍售力度,包括提供F-16V戰斗機和“魚叉”反艦導彈,同時派遣軍事顧問協助臺灣提升防御能力。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分析指出,美國此舉旨在通過“武裝臺灣”牽制中國大陸,同時為西太平洋的潛在沖突預留戰略空間。這種做法進一步加劇了中美在該地區的緊張對峙。
美五大軍種的待命狀態
美國空軍是西太平洋備戰的核心力量。在“竹鷹24-3”演習中,空軍展示了包括F-22、F-35A在內的隱形戰斗機群,以及B-1B、B-52等戰略轟炸機的遠程打擊能力。2025年2月的“竹鷹25-1”演習進一步引入了B-2隱形轟炸機,顯示出空軍在高端作戰中的投入。此外,空軍計劃在2026年前將關島的戰斗機數量增加30%,以應對潛在的突發沖突。
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以航母戰斗群為核心。2024年,“卡爾·文森”號和“羅斯福”號航母多次在南海和菲律賓海巡航,演練反艦和防空作戰。海軍還計劃在2025年底前將新型“哥倫比亞”級核潛艇部署至西太平洋,以增強水下威懾力。海軍上將邁克爾·吉爾迪在2024年表示,控制西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是美軍戰略的重中之重。
美國陸軍也在積極參與備戰。2024年,陸軍在關島和菲律賓部署了“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其射程覆蓋數百公里,可用于打擊海上和陸上目標。此外,陸軍正在研發遠程精確火力系統,計劃在2027年前形成戰斗力,以支持西太平洋的聯合作戰。
海軍陸戰隊正在從傳統的兩棲作戰部隊轉型為更靈活的遠征部隊。2024年,海軍陸戰隊在日本沖繩測試了新型“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通過小型化部署和快速機動,提升在島礁爭奪中的作戰能力。這一轉型直接服務于西太平洋的島鏈防御戰略。
俄羅斯“選邊站”
2024年7月31日,俄羅斯外交部副發言人安德烈·納斯塔辛公開批評美國及其盟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指責其以中俄朝為借口準備大規模武裝沖突。他強調,俄羅斯將采取“適當反制措施”,并與中國、朝鮮進行協調。這一表態標志著俄羅斯正式“選邊站”,選擇與中國結成更緊密的戰略伙伴關系。
俄羅斯的立場迅速轉化為行動。2025年5月,中俄海軍在日本海舉行聯合巡航,模擬了聯合防空和反艦作戰。同年6月,中俄在蒙古國舉行“和平使命2025”聯合反恐演習,展示了兩國在陸上和海上協同作戰的能力。此外,俄羅斯向中國提供了先進的S-400防空系統,并計劃在2026年前交付蘇-57戰斗機,進一步提升中國的軍事能力。
俄羅斯的“選邊站”加劇了亞太地區的陣營對抗。中俄的合作不僅增強了雙方的軍事互信,還對美國及其盟友形成了更大的戰略壓力。2025年3月,朝鮮在美韓“自由盾牌25”演習期間發射多枚彈道導彈,并警告可能引發“物理沖突”,顯示出中俄朝三方在對抗美國主導的軍事體系時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協同效應。
從長遠看,亞太地區的局勢發展取決于多方力量的博弈。美國能否通過軍事威懾和盟友協作有效遏制中國,尚存變數;中俄合作是否能形成持久的戰略合力,也需進一步觀察。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國際社會都應警惕軍事對抗升級的風險,尋求通過外交和多邊機制化解分歧。西太平洋的主戰場定位或許是當前大國博弈的縮影,但和平與合作仍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