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抗戰記憶
在肥東縣梁園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一座紀念碑鐫刻著曾經的浴血忠魂。如今,輕風掠過碑身,仿佛還能聽見當年的號角回響,提醒著每一個前來瞻仰的人:那些被刻進石頭里的名字,從未真正遠去,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正呈現出安寧與繁華的景象。
肥東縣梁園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萬鑫 攝
三次血戰,焦土為證
翻開泛黃的《肥東縣志》,上面記載著梁園鎮最慘烈的抗戰歲月。
1939年2月19日,寒夜未消,日偽軍二百余人自店埠撲向梁園。新四軍四支隊七團參謀長林英堅率百名戰士隱于鄧崗村,待敵至,驟然發起攻擊。槍聲撕裂黎明,敵陣大亂。我軍借地勢疾退,未損一兵。敵軍雖再犯,終遭夾擊潰走。此戰雖小,卻是梁園不屈的第一聲怒吼。
1941年2月18日,千余敵寇壓境,守軍據城死戰,擊退數次強攻。翌日破曉,炮火摧垮碉堡,殘兵二十四人含恨撤離。鐵蹄踏破街巷,烈火吞沒兩千一百間屋舍,北街、王鮑巷血痕斑斑,一百八十余百姓罹難。梁園雖復,已為廢墟。
至1943年1月28日,敵聚四千之眾,六架戰機嘶鳴助陣,四路合圍。守軍據壕死守,管灣村一役,機槍噴火,八十余敵斃命。鎮北頭防線幾度易手,連排長皆歿,寸土未讓。然黃昏鎮西陷落,日軍自王鮑巷涌入,火焚中街、北街,古塔轟然崩塌。此戰過后,尸橫街衢,失蹤者逾百。
梁園軍民抗日紀念碑記。見習記者 宋士嵐 攝
三戰雖勝,梁園已歿。將士數百埋骨焦土,九成樓宇化燼,三百余百姓魂斷烽煙。昔年廬東繁盛地,終作劫灰。
石碑靜默,蒼松伴魂
這座始建于1992年的陵園,由合肥市政府與肥東縣政府共同修建,如今已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精神紐帶。園內蒼松翠柏掩映下,百余塊石碑靜靜佇立,仿佛仍在守護著這片他們用生命捍衛的土地。
“這些長眠于此的將士,很多都是當年從廣西遠道而來支援抗戰的。”梁園鎮退役軍人服務站主任鄧松輕撫著斑駁的石碑說道。或許他們的姓名與番號不能被所有人一一熟知,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永遠被人們銘記。
陵園的日常維護由專人負責,每逢清明、春節等重要時節,當地群眾都會自發前來祭掃。
默然矗立的石碑。 實習生 張書玥 攝
“常有這些先輩們的后人驅車前來尋訪。大多是第三代、第四代了。”鄧松看著陵園供奉的鮮花欣慰地說。如今的陵園,不少石碑前擺放著鮮花,整潔的墓園環境映襯著不遠處繁華的城鎮景象。在這里,每縷清風都是緬懷,每寸陽光都是告慰。
后世永懷,薪火長存
一座座無名石碑默然矗立,盡管歲月的風霜讓石碑上的字跡變得有些模糊,但當地村民始終把這些長眠于此的英雄當作“最親的親人”。
目前,梁園鎮正嘗試聯系相關檔案館,進一步核對先輩們的信息。“我們聽說位于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或許有名單,但沒有具體名字查不出來。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能補齊名單,為他們豎碑。”
梁園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實習生 張書玥 攝
“不能讓他們被忘了。”鄧松最后說。
80多年光陰流轉,梁園保衛戰的硝煙早已散盡。石碑依舊,故人長眠;姓名雖佚,精神永存。這些無言的石碑,那些執著的尋訪者,都在見證著一個永恒的真理:有些犧牲,永遠值得銘記;有些名字,必須被后世找尋。在這片被英雄鮮血浸潤的土地上,記憶永遠不會褪色,就像陵園里四季常青的松柏,永遠蒼翠,永遠挺拔。
合新聞見習記者 宋士嵐 卞怡菲
?信息來源:合肥日報
?編審:李柳 二審:劉坤 審核:陳宏云 張建新
?郵箱:wxxffd@163.com
看完別急著走哦~
給小編ZAN一個!
~歡迎留言~
主管單位: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肥東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