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日,安徽醫科大學“芡韻天長”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天長市,深入田間地頭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產業調研+紅色教育”雙線并行的方式,近距離觸摸鄉村發展脈搏,解碼天長鄉村振興的“產業密碼”與“精神密碼”,用青春視角講好基層“大思政課”。
探訪芡實種植基地,感悟“致富果”的產業路徑
天長是芡實之鄉,芡實常年種植面積5萬畝以上,形成了產、銷、研融為一體的芡實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總產值達20億元以上。“天長芡實”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小小芡實果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航拍下的芡實田。周明鑫攝
實踐團走進銅城鎮龍崗千畝芡實種植基地,通過航拍俯瞰連片芡實田,直觀感受產業規模。“這些芡實苗長勢不錯,一畝地種多少棵合適呀?”團隊成員向正在勞作的農民請教。農民直起腰,擦了擦額頭的汗,說道:“一畝地100棵苗左右,密度大了,產量不高,這是咱多年來的經驗哩。”
實踐團來到天長市白塔湖蓮藕芡實專業合作社,開展以芡實及其深加工產品銷路為主題的調研活動,結合專業知識,提出“短視頻科普+文旅伴手禮”雙輪驅動建議,助力農產品推廣與發展。
走訪現代農業企業,體驗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實踐團走進天長市農藝農業專業合作社,探訪現代農業發展和無土化種植模式。
大學生實踐團成員正在了解無土化種植。時兆波攝
在盆栽藍莓園,成員們體驗采摘的同時,近距離觀察無土化種植,了解到無土栽培能精準控制水肥,和傳統種植模式有很大不同,而且果實品質穩定。
實踐團與合作社相關人員開展座談。隊員們圍繞無土化種植及產業發展積極提問。談及農產品的銷售,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訂單源于長期積累的口碑以及不斷發展特色品種,后續目標是進一步打造品牌,讓更多企業知曉,提高市場占有率。隊員們認真記錄,思考著如何利用自身所學,為農產品拓展銷路出謀劃策。
尋訪抗大紅色印記,賡續紅色精神血脈傳承
在天長市龍崗抗大八分校紀念館里,泛黃的手稿、陳舊的軍裝、斑駁的武器,無聲訴說著上世紀40年代初新四軍學員在這里邊戰斗邊學習的那段崢嶸歲月。
團隊成員參觀龍崗抗大八分校。周明鑫攝
墻上的老照片里,新四軍學員們在簡陋課堂上專注聽講,在操場上苦練投彈、射擊等作戰本領,在煤油燈下認真閱讀,每一個場景都讓大家深受觸動。“當時辦學條件極為艱苦,面對日軍的掃蕩,學員們從未放下手中的書本與槍桿!”隨著講解員的講述,實踐團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抗大八分校革命前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頑強的斗爭精神。
下一步,團隊將以調研報告、影像記錄等形式提煉實踐成果,持續跟蹤芡實等農產品銷路拓展方案落地,深度破解鄉村振興的“密碼”,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綻放,讓“三下鄉”的足跡真正融入時代脈搏。(湯高鵬 嚴偉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