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事鬧得沸沸揚揚:有人忽然發現,很久以來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江浙滬”不知不覺被改口叫“滬蘇浙”了!
再一深究不得了,這還不是民間行為,官方早就在叫了。頂級政府官網上,46篇使用“滬蘇浙”,僅有6篇按老習慣叫“江浙滬”。這可咋辦,跟著改口嗎?“滬蘇浙”也太別扭了吧?
我還以為是先入為主,叫著叫著習慣了就好,可是問一個專業人士,他說不是那回事。
首先,“滬蘇浙”聲調搭配不協調。首尾均為去聲,中間夾個陰平,讀起來呆板。而“江浙滬”開頭陰平與后續去聲形成高低對比,更具節奏感。
不僅如此,“滬”“蘇”“浙”都以閉口音收尾,尤其是“蘇”的韻母需圓唇,與“浙”的卷舌聲母銜接時,口腔需快速調整,導致發音滯澀。 而“江浙滬”中“江”鼻韻尾更開闊,過渡更自然。
還有就是,“滬”與“浙”均為清擦音,中間插入“蘇”的舌尖前音,發音部位頻繁變換,連貫性差。而“江浙滬”聲母分布更均勻,摩擦感更低……
一番專家意見,云里霧里。我只曉得“滬蘇浙”讀起來拗口,不知道其中這么多道道。
當然,我也有我的道道。在我的心目中,“滬蘇浙”和“石家莊”一樣粗鄙不堪。和“石家莊”齊名的還有很多,比如“黃岡”,比如“寶雞”。
好好一個常山,愣是改名石家莊,威風凜凜的“常山趙子龍”得改叫“石家莊趙子龍”——哪來的鄉巴佬?
蘇東坡被貶黃州,寫下流芳千古的《赤壁賦》,如今黃州退化成黃岡,一個看上去灰不拉幾的土包包,如何匹配昔日榮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何等熠熠生輝的陳倉,如今居然落難鳳凰成了“寶雞”——再“寶”又如何,能改得了任人宰割永遠飛不上天的命?
“江浙”一詞古已有之。早在元朝就有了“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轄區包括當今的蘇南、皖南、上海、浙江及福建。盡管元朝統治者粗鄙,但作為文化符號,“江浙”源遠流長。
清有江南省,僅存16年就被拆分。此后“江浙”專指江蘇、浙江兩省。江浙兩地同屬太湖吳語文化圈,經濟文化高度融合,因而“江浙”成為江南核心區的代稱。
民國時期,上海崛起,升格為特別市,因而有了“江浙滬”之稱,后來逐漸為民間接受 。
改革開放后,上海經濟區規劃涵蓋江浙滬9個城市,“江浙滬”作為區域代稱更深入人心。
進入新世紀,電商興起,江浙滬物流高度發達,“江浙滬包郵”名傳天下,令多少“偏遠地區”國人艷羨。
“江浙滬”,每個字都有溫柔的三點水,相濡以沫,相得益彰。江浙滬三地,共享吳越文化、水鄉生態和方言體系,使“江浙滬”成為文化共同體的象征。
說好的珍視傳統文化呢?莫非這個不算?
人蠢多讀書,別一天天的咋咋呼呼,拆這個改那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