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個上風上水的好地方。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成都夏天的熱門耍水地,三道堰算一個。在這里,都江堰內江水系干渠之一的柏條河與大禹治水時期的古河道徐堰河相交,千年前便形成了水運繁忙的交通要沖。
沿河往上游走,唐昌古鎮和三道堰古鎮之間的新民場,也被水滋潤,但要低調、清凈許多,只是悄悄地成為一部分成都人私藏的郊游目的地。
印象中,十多年前,在繞城綠道還未興建前,騎行還只是中老年騎游隊的愛好時,過三道堰,順著鄉道平云路,經新民場到達唐昌甚至都江堰的騎行路線就很受歡迎。
重拾經典,沿著老輩子同款路線,我去了一趟新民場,這才發現,新民場絕對是郫都區最被低估的寶藏地之一,名氣和實力不成正比。
有些人或許對新民場的名字感到陌生,但生活中其實無時無刻不和它打交道。位于新民場的成都市自來水六廠,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自來水廠,年供水量占成都市主城區總供水量的50%以上。
菜市場里品質最好的圓蘿卜、生菜,極有可能來自新民場。以新民場為主要產地的云橋圓根蘿卜、新民場生菜很早就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年初,建筑師劉家琨榮獲普利茲克獎的消息令人振奮。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在20多年前就從新民場的河流、林盤中生長而出。
在新民場,收獲頗多。去逛,要趁早。因為過了中午的飯點兒,場鎮上絕大部分最生態、最具鄉野氣質的美味將停止營業。
最霸道的鄉鎮面館和包子
新民場的老街,既不緊挨成灌路這條從郫縣穿過的資格最老的公路,也不臨近沙西線這條成都通往都江堰的快速通道。偏安一隅的新民場保留了更為生態自然的面貌。
唐太路是新民場最重要的一條路,一頭連接郫縣城區,另一頭可通往鄰近的彭州,新民場剛好在中間。以徐堰河為界線,場鎮的南街和北街恰好和唐太路重合。美味,就在路兩側。
來回走上一圈,透過客流便能摸清誰才是當地人愛吃的館子。老鄉的腳不會騙人,早飯時刻,接二連三徑直地往二媽面館走,習慣性地來碗面、撿兩個包子。
甫一進門,便是熱火朝天的忙碌。大叔翻撿著層層堆疊、剛出鍋的包子饅頭;大姐守住灶臺,水葉子面在青黃的沸水中激情飄蕩;店的后端,幾個伙計飛速包包子挼饅頭。
二媽面館是新民場資格的老店,開了30年。店門臨街,背靠菜市場。日復一日,新鮮肉菜無縫進入店內。不管是肉臊還是肉餡兒,都采用正宗五花肉、前夾肉制作。
之前@土豆兒 去彭州的時候途經新民場,隨緣在二媽面館吃了面和包子,也贊不絕口。水葉子面入味又爽滑,輕盈的面感讓紅油的香更加突出,打底的小白菜十分軟嫩。
炸醬扎實,大姐還要額外給兩勺泡菜顆顆調味。不是生泡菜哦,而是很講究地用油炒過,又酸又香。快速嗦完面,一筷子一筷子地把沉入碗底的泡蘿卜泡豇豆和臊子顆顆刨到嘴里,太過癮了。
炸醬面豐富又有料,售價僅8元一兩,2兩10元。皮薄個大的肉包子,2元一個。包子也很絕,傳統的醬肉包的味道,面皮充滿蒸汽,醬感十足的肉餡兒又吸足鍋氣。
蒸好今天的包子,晾好大客戶要的包子,大叔又馬上開火炒明天包包子要用的肉餡兒。守在灶臺邊,光是看著炒餡兒的架勢,我都狠狠吞了口水。
雖是第一次到,卻有一種相識多年的親切。
記憶中,小時候的面館就應當像二媽面館這般。面條可選擇的種類不多,臊子只有炸醬和牛肉,但款款都是經典。搭售的包子饅頭,由資格老面做成,味道好到甚至可以單獨撐起門面。簡單的店里,總是坐滿鄉里鄉親。
把原生態素拼做成席
賣完上午半天,二媽面館拉下卷簾門,宣告今天營業的結束。北街上的張姐豆花飯,生意也僅做半天。“那下午就打牌耍?”大姐矢口否認,“下午要準備明天的菜,品種雖然簡單,但還是有那么多。”
張姐自家的鋪子里,鹵菜、拌拐肉、拌豬頭肉、各色燒菜等,符合成都人對一間鄉野菜館的想象。拌菜均為現點現拌。更受人追捧的,是一桌子琳瑯滿目的素拼。
素拼六元一份,自己拿盤子自己夾,想怎么拼就怎么拼。品種超過10樣,炒辣椒、炒土豆絲、拌蘿卜絲等,道道都是適合夏日的下飯菜。客人基本用完餐后,店主自己也舀了碗飯,夾些在碗里拼命送飯。
乍一看,都是常見的蔬菜,但這些家常小菜中,又總是充滿民間烹飪的才華。不得不懷疑,新民場人對蔬菜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空心菜的葉子拿來涼拌,桿桿單獨切碎,卻是清炒的做法。韭菜汆燙成熟后,以涼拌的手法處理,大姐勸我一定要嘗,“嫩韭菜,好cher!”
面對一盤青白相間、清脆誘人的蔬菜,實在猜不出到底是什么。一同夾菜的大姐脫口而出,“籬笆豆兒切成絲絲弄的。”
吃過籬笆豆,沒吃過這種籬笆豆。籬笆豆的筋撕得干凈,本就嫩氣,切絲加少許調料炒熟,更是鮮嫩無比、清香爽口。
張姐豆花飯家的泡蓮花白也很絕,做法和色澤不尋常到讓人沒認出。蓮白提早從壇中撈出,切絲后瀝干水分,上桌前再輔以拌菜用的紅油。不加紅油都好吃,蓮白清脆,明顯的酸爽過后,乳酸的回甜絲絲入扣,余韻悠長而美妙。
最新鮮的蔬菜,用最質樸的方式處理,就著米飯,一口一個原生態。而一碗招牌的豆花兒,用十足的豆香對抗暑氣。豆花成色自然,口感并非極度滑嫩,微老的質地,配上紅亮的蘸碟,倒是和成都周邊的豆花飯一脈相承。
新民場土著偏愛的鹵鵝
星火一街和環城路交叉口,蔣好吃鵝肉館的素拼也很有特色,是用自家花田頭種的蔬菜做的。在新民場,每家資格土著開的飲食小店,其蔬菜大多都來源于自身的田地。自給自足之余,又可謀生。
如其名,蔣好吃鵝肉館最經典的是鵝肉。
10年前,新民場街上最早開始賣鹵鵝的便是蔣好吃。縱使今天的新民場有很多家鹵鵝店,有大量騎著三輪車、用最地道郫縣話宣傳叫賣鹵鵝的游商,新民場土著更推薦的,依然還是蔣好吃。
剛走到蔣好吃鵝肉館門口,五六個大哥正從店里出來,站在馬路邊安排誰坐誰的車離開,顯然是吃巴適了。
一進店,老板娘就是熱情招呼,“我們店,好多成都、溫江的客人專門開車過來吃。”“打包帶到外省、國外的,就更不說了。”很是得意。
掀開櫥窗,鹵鵝僅剩兩個半只,鵝腸、鵝肝等鵝的周邊也所剩不多。問清楚最少可以買四分之一,我要了一個鵝腿的部位,稱下來五六十元。
大姐說,她們家的鵝是每天都現殺,絕非凍貨。單只的個頭也很大,“不像其他光喂飼料的,我們的鵝還要吃草草。”
老實說,我平常不太愛吃鵝,覺得鵝肉粗糙,很柴。但這一只鹵鵝,已然顛覆了我對鵝肉的印象。鹵鵝的水分不算特別干,不是板鴨那種,吸足濃香的鵝肉,軟嫩多汁,聞不到一絲一毫的鵝腥味。
鹵味本就屬于厚重的那一掛,其若隱若現的辣味更是增添鹵鵝的滋味,值得細品。拿回家蒸熱后,騰騰的熱氣也變得可口。鵝可以按相同的標準購買,唯有這味道,屬于獨門秘籍。
通常的印象里,成都吃鵝的風氣,屬彭州九尺、海窩子一帶更盛。郫縣的新民場,也有數量可觀的鵝店。大概是因靠近彭州的緣故,又有廣袤田地適合鵝的養殖。蔣好吃的鹵鵝做起來之后,旁人又順勢跟風入局。
深受當地人認可的鹵鵝,除蔣好吃鵝肉館之外,就屬老徐鹵鵝。到底誰才新民場好吃得X爆的鹵鵝,土著們可以辯一辯。
口子上的老味道拌菜
稍微正式的中餐,本地人首推菜市場背后、星火二街的久久飯店。久久飯店帶有農家樂的性質,車一停,很多人喜歡在飯店旁的河邊喝茶聊天。
新民場的拌菜哪家好吃?北街上的羅拌菜榜上有名。路過新民場時,其簡潔的招牌讓人不會錯過,拌菜店的墻上掛有偉人的肖像。
鄉鎮傳統拌菜店的氛圍拉滿,70多歲留長胡子的大爺開起汽車也會專門剎一腳,拌三十塊錢的豬腦殼。“給我撿瘦的嘛。”老板娘半推半就,一臉委屈,“瘦的都撿給你,剩下的我又賣給哪個。”
羅拌菜在新民場開了將近20年。問什么是店里的特色,最好吃的是哪樣?老板娘的答案是,“你看我們的招牌嘛,拌菜。”
不像很多蒼蠅館子的拌菜臺那樣沾滿醬醋辣椒油。羅拌菜的后廚干凈,貼滿白瓷磚的灶臺清爽,不銹鋼的缽缽裝滿紅油等調料,邊沿幾乎也是一塵不染,讓人印象頗好。
稱好重量后,大姐不慌不忙輕輕攪拌的手法,令一瓢拌菜增添了一絲溫柔。味道是傳統的老式拌菜,醬油放得不多,蔥段味正,數瓢紅油像是給豬頭肉鍍了金。
油氣不算厚重,入味的同時卻又很好地顧忌了清爽的口感。吃完,剩下的拌菜湯湯第二天拿來拌素菜,滋味也很足。順便撿了幾個鹵雞腳,羅拌菜的鹵味倒是顯得有些中規中矩。
西部花鄉和美之下的
波瀾壯闊
順著南街和北街,尋味新民場的過程中,臨街店鋪、景觀的豐富徐徐展示出新民場平靜中的不平凡。
打米店、榨油坊、打豆瓣的作坊、供銷社等,透露出新民場和農業的密切關系。大量的花田、綠植基地的出現,又讓人想起新民場有西部花鄉的美譽。
即將抵達新民場南街的時候,路邊花田里,有一座中國旅游雙線原點的紀念雕塑。2014年,一場高級別的“中國旅游雙線理論”發布會在郫縣舉行,正式將中國旅游雙線原點定標于新民場。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這個理論。簡單來說,中國有兩條戶外旅游經濟主線,一條是國道318線,一條是胡氏線,其交匯點在成都。經過各方諸多考慮,最終選擇將原點定標到了新民場,企圖帶動新民場的旅游。
中國旅游雙線原點,在新民場。2000年成立的飯掃光,廠在新民場。
1986年,由成都汽車配件總廠出資金及技術、管理人員、川大(當時叫做成都科技大學)出技術、郫縣科委、新民場鎮聯營的成都汽車配件總廠鑄造廠,也在新民場。
后來企業改制,成都汽車配件總廠鑄造廠變成了成都金頂凸輪軸鑄造有限責任公司。從廠門經過,依然看得到廠房和水塔等建筑。
新民場中學躲在小路的盡頭,按理說應該和新民場小學一樣在公路邊。走進才發現其中的原委,也就此窺探到新民場驚天動地紅色的一面。
新民場中學里面有座吉祥寺。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郫縣特別支部委員會在吉祥寺成立。次年,郫縣第一屆縣委也在吉祥寺誕生。
1939年5月,新民場的吉祥寺迎來了一位重要的人物——熊佛西。熊佛西是著名的戲劇教育理論家和劇作家,也是中國話劇的先驅。原本他是率抗戰劇團到成都開展抗日救亡演出,因日軍轟炸,奉命疏散到吉祥寺。
這一年的冬天,由熊佛西所創辦的四川省立戲劇學校在搬到吉祥寺后,更名為四川省立戲劇教育實驗學校。這所學校演變成了今日的四川音樂學院。
總之,因熊佛西和百余名劇校師生的到來,吉祥寺、新民場一時間成為全國藝壇的中心之一,繼續開展抗日救亡演出活動。
1939年,冼星海發表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成功后,逐漸傳開來。郫縣人可能都不知道,在四川地區,最先唱響《黃河大合唱》的地方,正是吉祥寺。
劇校師生開創了在國統區首唱首演《黃河大合唱》的先河。而后,師生們又將《黃河大合唱》排練成節目,四處公演,進一步將《黃河大合唱》傳遍全四川。
冼星海和四川省立戲劇教育實驗學校教師的密切關系,使得《黃河大合唱》有機會率先傳到新民場。其中之一,當屬作曲家王云階。1939年8月,王云階和李青蕙結為夫妻,見證人正是冼星海。
很長一段時間,王云階、李青蕙和兒子王龍基都在新民場的吉祥寺生活。光說人名年輕一代可能沒印象,王云階是經典兒歌《小燕子》的曲作者,在歌詞原作者王路先生的基礎上,對兒歌進行了成功的改編。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國產電影——《三毛流浪記》,里面最家喻戶曉的那個三毛,是由王龍基飾演。今年1月,80多歲的王龍基還專程和妻子一同來到新民場中學,重回吉祥寺。
戲劇、影視等元素淡去,如今的新民場,設計自然、先鋒的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在平易近人中吸引年輕一代到此進行文化探索。
鹿野苑就在吉祥寺、新民場中學背后兩公里開外的地方。它緊鄰徐堰河,隱沒在川西林盤之中。順著羅拌菜對面的路口,踏上平云路便可抵達。
夾在徐堰河和柏木河之間的平云路,可能是新民場最靜美的鄉村道路,生態極好。經云橋濕地和始建于1987年的成都自來水六廠,可直通三道堰,全長約8公里。
路上樹蔭濃密,河風涼爽。大片的花田、菜田,在烈日下蓬勃生長。鳥在枝頭啼鳴,夏日雨季里,奔流不息的徐堰河、柏木河等,如同繼續奏響《黃河大合唱》。
歷史不會想到,在新民場,千年岷江水系和磅礴黃河之水會因此有了跨越時空的交集。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新民場美得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