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偶然在短視頻中刷到一位操著一口流利無錫話的榮巷人,講述20世紀70年代發生在榮巷的瑣碎趣事,言語間藏著過往的歲月。而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熟悉的鄉音夾著舊時榮巷的煙火氣,像一把年代久遠的鑰匙,插進了我記憶的鎖孔里。榮巷的舊影在我腦海深處慢慢浮現……
榮巷古鎮,現稱榮巷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無錫市濱湖區,地處龍山南麓,梁溪河北岸,蠡溪片區的河埒地區西部,北以惠山山脈為屏障,南臨無錫的母親河——梁溪河,往東通過梁溪路與錫惠景區相連,往西通向梅園景區。
榮巷歷史文化街區(紅火圖片社 供)
榮巷古鎮目前有157座具有時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這里有榮毅仁紀念館的莊重、榮德生故居的素雅,大公圖書館的書香仍在流淌,晴雨操場似乎還回蕩著當年的笑語。五間頭墻門低調內斂,榮瑞馨花廳精致典雅,每一處老建筑都像一頁泛黃的信箋,等待有心人輕輕翻閱。長約380米,呈東西走向的榮巷老街蜿蜒成一道柔和的“S”形,串聯起舊時光的印記。沿街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群靜靜佇立,粉墻黛瓦間點綴著西式拱窗,極具韻味。
大公圖書館
榮巷晴雨操場(朱達 供)
我家曾租住在榮巷東浜40號(現在門牌為榮巷東浜44號),是一幢三開間的二層民國建筑。主體建筑南側為百余平方米院落,曾是一座花園,桂花、玉蘭、天竹、玫瑰等花木應有盡有,園中還種植了蔬菜。在院落的東南角有一個小河塘,后被填沒。我在榮巷與父母一起生活了25年,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遷居別處。這段長達25年的租住時光,繪就了我生命中最溫暖的底色。
在榮巷生活的歲月里,雖然并不豐裕,但處處涌動著生活的詩意。一家人和睦相處,鄰里關系融洽和諧,街頭巷尾充滿人間煙火。至今,我對過去發生在榮巷的一些往事仍記憶猶新。
街頭扛水挑水。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里,家中用水的來源都是靠我和姐姐扛水。后來我進入了高中,扛水便落在了我一人身上。水攤在榮巷街郵局對面,看水攤的是位大塊頭婆婆,也是我家在東浜的熱心鄰居。我曾寫過《大塊頭婆婆》一文,刊載于《華東信息日報》。
河灘淘米洗衣。榮巷東浜河灘是我兒時常去洗菜、洗碗、淘米、釣魚、游泳的場所。有一年冬天,為腌制水腌菜,我在洗雪菜時一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冰涼刺骨的河水讓我迅速游回岸上,跑到家里更換衣褲。我還曾與母親一起在河灘洗過床單被褥。母親將床單在河邊用力漂洗后,方正地疊在河邊的石階上,我便用棒槌幫母親槌床被,反復幾次,母親嗅一嗅沒有肥皂氣味后,就讓我抓住床單的另一頭,母子齊心協力將其拎起來擰干。這種勞動的場景至今讓我難以忘卻。
倒馬桶。倒馬桶與晾曬馬桶是“馬桶時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家里的馬桶最早是母親倒的,后來兩個姐姐承擔起這份差事。一家五口一天下來的“內存”不輕,我也曾幫兩個姐姐拎過馬桶,拎到榮巷東浜公共廁所后面的水箱旁。
割牛草。在榮巷街東側不遠處有一家奶牛場,印象中有上百頭奶牛。飼料主要是干草,其來源主要是向周邊的居民收買。勤快的居民們會在暑假去割草,曬干后賣給奶牛場。記得有一年暑假,母親帶著我們姐弟仨一早去茶場附近的田野里割了上百斤鮮嫩的青草,回來曬干后賣了3.14元,恰好夠我一個學期的學費。
大張巷小學讀書。1967年,因母親在大張巷小學教書,父母為了便于照料我,便把我從雪浪前章小學轉至大張巷小學讀書。所以在我的小學時光,我每天都要隨母親沿著“東浜—東街—大張巷”這一線路往返兩次。沿路的商鋪和居民都與母親相熟,大多都是她的學生和學生家長,甚至在有的居民家里,連著兩代人都是母親教過的學生。而父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任榮巷小學校長8年,母親退休前亦在榮巷小學任教過幾年。
殺豬場。從榮巷東街往大張巷方向走,在路的北邊有一間面積較大的殺豬場,當時郊區榮巷地區計劃供應的豬肉基本都在這里收購、宰殺。兒時,榮巷街宰肉鋪王富生的四子,綽號“四剝皮”,常帶我去殺豬場玩。一想到我們冬日里在燙豬毛的大鐵鍋里洗澡的經歷,至今仍忍俊不禁。
宦木匠。在榮巷地區,上了年紀的人一定不會對宦木匠這個人感到陌生。那時居民們一般都會請宦木匠上門打家具。他手藝精湛、做工細膩、收費合理。在他經濟拮據的時候,也會在上工后與主人商量,提前預支一些工錢。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夏天,父母漲了工資,便請宦木匠打了大櫥、五斗柜、書柜和寫字臺,整整打了一個暑假。從選料、劃線、鋸割、刨削、鑿削、榫卯制作到裝配、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夾雜著宦木匠的汗水與智慧。后經油漆粉刷,我家也終于有了較為齊全的家具。
老呆頭。老呆頭就住在殺豬場附近的一座洋房里,曾是榮巷派出所的所在地。在我出生前,我家曾租住在老呆頭家一段時間。老呆頭成家后誕育的二女一男皆有智力缺陷,后來媳婦也離開了老呆頭。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常見老呆頭一家在榮巷河灘人工取水后去沖刷廁所。佝僂的背影里藏著生活的艱辛與無奈。這些鮮活的人物,構成了榮巷最真實的市井畫卷。
榮巷,是刻在血脈里的鄉愁。那些在青石板路上奔跑的童年,那些平凡卻溫暖的日子,那些共同經歷的酸甜苦辣,那些在炊煙裊裊中升騰的夢想,永遠是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棲息地。
作者簡介:
許鐵軍,無錫市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先后出版散文集《哭笑之間》《不期而遇的靈魂》。退休前供職于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立志成為一名業余寫作愛好者中最好的家庭廚師,家庭廚師中最好的業余寫作愛好者。
來源:濱湖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