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紅軍長征入川90周年,深化青年學子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根基,在兩校團委協同推進下,成都工業學院與內蒙古科技大學聯合組建“重走長征路·生態護山河”社會實踐團,赴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實踐團由成都工業學院校團委與馬克思主義學院、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合組建,匯聚了校團委學生干部、青馬工程學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優秀社團骨干等青年力量,兩校共選派5名指導教師及23名學生共同參與。實踐團創新采用“校內協同育人與校外實踐育人”雙輪驅動模式,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生態監測、科普宣傳等形式,在理縣開展了一場為期一周的立體化的思政大課。
兩校聯啟長征路,理縣寄言勵青年
7月10日,實踐團在四川省冶金研究院完成了啟動儀式,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也隨之正式拉開序幕。下午,實踐團師生來到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理縣政協余寧副主席代表理縣對實踐團隊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余主席面對這一批充滿了激情的青年人,鼓勵他們:“青年人就要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多去到基層實踐。”這番質樸而真摯的寄語,如同高原上的第一縷春風,吹散了隊員們初來乍到的陌生感,也為接下來的實踐之旅注入了溫暖的力量。
羌寨鼓述根脈智,藏寨石記屯兵魂
7月11日傍晚,解說員引領實踐團漫步在被譽為“東方古堡”的桃坪羌寨,錯落有致的羌寨建筑與千年碉樓相映成趣,縱橫交錯的地下水網,連綴了羌寨的血脈。非遺傳承人娓娓講述的羊皮鼓傳說與生態保護實踐在此交織,讓師生們直觀感受到“文化根脈”與“綠色智慧”相融共生的理縣模式。7月12日,實踐團的師生們前往甘堡藏寨,甘堡藏寨是西南地區除西藏之外地區最大的藏寨,清代的古雕樓群巍然直立,獨特的建筑技藝融合了藏族石砌工藝與軍事防御智慧。講解員帶領師生們觸摸斑駁的石墻,講述屯兵文化的歷史脈絡,師生們還了解到,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寨在汶川地震后涅槃重生,傳統建筑工藝與現代抗震技術相結合,讓古老的石砌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畢棚測水護青綠,桃坪傳知興低碳
7月13日,踏著夏日的晨光,走進有“川西小瑞士”美譽的畢棚溝,實踐團的隊員們在畢棚溝開展了一場針對性的生態環境監測行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保護使命。隊員們以調研與檢測為主,著眼于進行科學取樣與專業檢測調研,此次行動為畢棚溝的生態保護工作注入扎實的數據支撐,也為守護這片“川西小瑞士”的碧水青山、傳承長征路上的生態保護精神貢獻青春力量。7月14日下午14時,實踐隊在桃坪鎮舉辦了一場“低碳小課堂”,為當地村民帶來一場“接地氣”的生態科普宣講。普及了碳中和碳達峰等環保知識,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為推動當地文化建設與環保意識的提升貢獻力量。
羊皮鼓蕩羌山月,博巴舞旋藏寨風
7月11日上午,在桃坪鎮的一處空地上,實踐團成員圍坐在州級非遺文化傳承人韓海林老師的身旁,聆聽羊皮鼓的制作技藝及傳承故事。韓老師先系統地介紹了羊皮鼓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及使用場景,隨后偕同兩位非遺傳承人現場為同學們展演了羊皮鼓祭祀儀式鼓樂,再現了羌族“以鼓通神”的文化傳統。在這鼓聲的律動中,隊員們感悟到非遺的傳承就是要讓古老智慧“活”在當下。7月12日上午,在甘堡藏寨的點將臺前,在國家非遺傳承人李志平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們用心學習“博巴森根”舞蹈,剛勁的舞步與激昂的唱詞生動再現了清代嘉絨藏族屯兵戍邊的歷史。從羌寨羊皮鼓聲中的文化傳承,到藏寨“博巴森根”舞蹈里的民族精神,實踐隊員們在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
羌寨尋蹤憶長征,薛城誓語映初心
7月12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前往紅軍曾經駐扎過的土地——木卡羌寨,循著紅軍長征的足跡,攀登彎曲陡峭的山路,登上懸崖古寨,仿佛看到了紅軍戰士們行軍的場景。聽羌族老人講述當年紅軍駐留碉樓、軍民互助的往事,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了木卡羌寨承載的長征記憶與紅色基因,感受到木卡羌寨不僅承載著烽火歲月的紅色記憶,更將長征精神與民族情誼化作了流淌在血脈中的基因,同時也讓每一位隊員在歷史回響中讀懂了堅守與傳承的重量。7月14日上午10時,實踐團抵達薛城古鎮,在巍峨的寧江城門外,團隊成員們整齊列隊,面向鮮紅的黨徽莊嚴宣誓。鏗鏘有力的入黨入團誓詞在古城上空回蕩,彰顯著新時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信念。80多歲的講解員寇仁義爺爺用鏗鏘有力的聲音,為師生們講述著那段崢嶸歲月,他手指向的那斑駁的城墻,“為中國的獨立自由奮斗到底”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深深觸動著每一位成員的心靈。斑駁的城門背后,是紅軍與百姓“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情深,師生們紛紛感悟道:“要將這份紅色記憶轉化為實際行動,在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實踐中貢獻青春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到底。”
理博藏珍述黨史,剪紙承脈續文魂
7月15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先后參觀了理縣博物館及羌藏藝術剪紙陳列館,黨史研究以及地方志編纂中心主任阿穆楚擔任了此次講解工作,她結合黨史和地方志的相關內容,講述了理縣在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讓大家對理縣的發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博物館內展出了理縣各民族的傳統器物,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從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身影到羌寨碉樓的建造場景,靜靜流淌在理縣的千年文脈中。隨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侯崇貴老師引領隊員們前往羌藏藝術剪紙陳列館,詳細講解每一幅剪紙作品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侯老師對實踐團的青年學子說:“你們年輕人一定要多了解這些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只要你們愿意研究學習,我們隨時愿意提供全力幫助。”這番真摯的話語,讓隊員們深切感受到文化守護者的赤子之心,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堅守初心的守護者,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
追尋元帥足跡,賡續精神血脈
7月16日上午,實踐團步入成都工業學院陳毅紀念園。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成員們跟隨講解員的步伐,認真參觀了陳毅元帥生平事跡展覽。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實物、一段段詳實的文獻資料,生動再現了陳毅元帥光輝的革命生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風范。同學們駐足凝視,深刻感悟元帥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浴血奮戰與在新中國建設時期的鞠躬盡瘁,尤其為其在艱苦卓絕環境中展現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所震撼。此次參觀,不僅是一次生動的黨史軍史教育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激勵著青年學子將元帥的革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理縣研綠傳紅脈,青春探韻聚同心
7月16日下午,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束儀式在成都工業學院零號樓011隆重舉行,為這場跨越山河的實踐之旅畫上圓滿句號。儀式上,成都工業學院校團委書記白楊高度贊揚了團隊在理縣的七日征程——從畢棚溝的生態監測到桃坪羌寨的文化尋訪,從重走長征路的紅色洗禮到低碳科普的綠色行動,青年學子們以腳步丈量理縣的綠水青山,以心靈感悟這片土地的紅色根脈。內蒙古科技大學楊春梅老師動情地說:“雪山的巍峨仍在腦海,大河的流水在耳畔回響”,道出了全體成員對理縣這片熱土的深切眷戀。在小組實踐成果匯報環節,生態組用科學數據展現理縣生態保護的“綠色答卷”,文化組以羊皮鼓、博巴舞的鮮活案例詮釋文化傳承的“同心密碼”,長征組則用薛城古鎮的紅色記憶標定青春奮斗的精神坐標。這些豐碩成果,正是“研綠傳紅脈”的生動實踐。
此次“重走長征路·生態護山河”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12345協同育人范式”為指引,構建了“校內-校外”雙循環育人生態,打造了新時代思政育人的創新樣板。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生動的國情教育,更是對思政育人模式的一次創新探索,通過“實踐成果反哺課堂”機制,讓參與者深刻體悟到“紅色傳承+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的三重使命,顯著提升了青年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以理縣實踐為范本,推動更多青年學子在新時代長征路上書寫“紅色鑄魂、綠色筑夢”的青春答卷,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成工力量。
來源:成都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校團委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