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福建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2025年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五周年,也恰逢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福建作為首批試點省份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實踐十周年。即日起,福建省檢察院第八檢察部與宣傳處聯合推出“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福建實踐十周年”系列報道,推送各地檢察公益訴訟的做法與成效,全面展現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扎實推進檢察公益訴訟的福建檢察實踐,敬請關注!
礦山復綠,治愈“城市傷疤”
翔安區小光山花崗巖礦區曾因為長期存在“小、散、亂”的開礦現象,被當地群眾稱為“光頭山”“癩痢頭山”。2017年8月,翔安區檢察院啟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制發16份檢察建議,推動36起行政處罰案件落地,罰款900余萬元。歷時五年跟蹤監督,昔日礦坑實現補植復綠1000余畝,煥發生機,成為“公益訴訟生態修復示范基地”,相關工作經驗被中央政法委《長安》雜志刊發。
海洋守護,構筑“藍色防線”
面對非法捕撈、盜采海砂等涉海犯罪,廈門市檢察機關重拳出擊,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021年以來受理涉海案件27件54人,追償生態損害賠償1300余萬元。此外,針對廈門海域常年大規模無序違規放生亂象,廈門市檢察院召開市級府檢聯席會議,推動行政機關立案處罰、出臺規范性文件,阻斷“捕撈-販賣-放生”灰色產業鏈。
河湖治理,書寫“筼筜新篇”
集美區檢察院創新機制聯動治理,率先在廈門市成立首個“駐區河長辦檢察官工作室”。以該機制為基礎,廈門市檢察機關深化“檢察長+河長”機制,市區兩級檢察院聯動整治筼筜湖污染問題,推動相關行政機關制止違規排放11起,立案行政案件8起,作出行政處罰5起,助推提升筼筜湖治理管護水平。為鞏固治理成效,市檢察院會同思明區檢察院、聯合筼筜湖保護中心設立“生態保護檢察聯絡站”,守護“筼筜湖”這張璀璨的城市名片。
古樹新枝,傳承“城市記憶”
2021年起,廈門市檢察機關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守古樹、護名木”專項行動,組織干警在轄區內實地調查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態和保護情況,針對古樹名木存在被人為損害、生存生長環境受到破壞、養護不力等問題,制發公益訴訟檢察建議20份,助推相關行政機關建立系統聯動新機制,推動轄區內1788棵古樹名木掛牌建檔,并建成“口袋公園”百余處,讓上百年的古樹在都市繁華中舒展新綠。
其中,湖里區檢察院相關經驗做法入選最高檢正義網“千案展示”、福建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典型案例;“‘檢+’護山海,‘益+’萬物生”品牌獲第一屆全省檢察機關“一院一品”十佳典型案例。
以古榕樹為依托建設的“口袋公園”
共筑家園,守護“藍天精靈”
在張埭橋水庫,翔安區檢察院推動拆除違建、清理垃圾5.5噸,實現庫區日補水量10000余噸,水質提升至V類,讓“全球最美水鳥”紫水雞安心育雛,該案例獲評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公益訴訟研究基地評出的“2021年度檢察公益訴訟優秀案例”。
整改前
整改后
張埭橋水體污染整改前后圖
針對“益心為公”志愿者反映的燕鷗遷徙被人類活動干擾的問題,思明區檢察院立足公益訴訟職能,推動相關行政部門履職盡責,成功推動建立約4萬平米的大鳳頭燕鷗等保護鳥類臨時保護區,出臺思明區候鳥棲息地臨時區域保護管理工作方案,并設立鳥類觀測點,為候鳥遷徙路點亮綠燈。
科技賦能,創新“物種回歸”
對于案件中發現的無法直接回歸野外的瀕危物種,廈門市檢察機關積極探索保護新路徑。2025年3月,同安區檢察院牽頭在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設立“野生植物保護司法修復基地”,創新“司法委托—科研培護—屬地回植”機制,針對國家重點保護的“金豆”等野生苗木,由司法機關委托引種園專家團隊養護管理,待培植成熟后再回植原生地,為珍稀植物打造生命方舟。
在實驗室里,同安區檢察院與海洋三所合作的“造礁石珊瑚培植項目”悄然生長,針對無法在廈門海域自然生長的石珊瑚,由海洋三所先行培植成熟,再投放到合適海域,為海域增添生態屏障。
“破壁”修復,從“破壞”到“守護”
針對生態損害案件中“無法原地修復”的司法困境,廈門市檢察機關聯合廈門法院創新引入“生態司法+碳匯”機制,設立全國首個“生態司法公益碳賬戶”“司法碳匯認購聯絡點”,引導賠償義務人自愿認購碳匯,資金定向用于紅樹林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可量化、可追溯項目,已引導當事人自愿認購農業碳匯近2萬噸、海洋碳匯9萬余噸。
在“廈門市公益訴訟海洋生態修復示范基地”,廈門市檢察機關組織涉案人員自愿認罪認罰,實現從“破壞者”到“生態保護者”的角色轉變,連續四年組織或參與舉辦增殖放流活動,共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151.8萬余尾。
“檢察+”聯動,凝聚保護合力
2022年5月,廈門市政府、廈門市檢察院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市檢察公益訴訟聯席會議,依托該平臺,廈門市檢察院推動召開會議,督促形成放生治理大保護格局。2023年6月,廈門市檢察院與廈門市中級法院、廈門海事法院等13家單位簽約設立廈門市生態司法協同保護平臺,探索海陸空并治模式。
此外,廈門市檢察院聯合廈門市政協探索“政協提案+公益訴訟”雙向銜接工作模式;聯合廈門市審計局建立檢察公益訴訟與審計監督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獲評“2023年廈門改革創新優秀案例”。廈門市檢察院還會同廣東珠海等二十個地市共同建立中華白海豚檢察保護聯盟,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命運共同體”。
智慧借助,擴大保護“朋友圈”
廈門市檢察機關在全省率先探索公益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2022年2月出臺專門實施辦法,從高校、科研機構等選聘38名專家輔助人和12名特邀檢察官助理,為案件辦理注入專業力量。
廈門市檢察機關檢校合作活躍。湖里區檢察院與廈大法學院共建“生物多樣性公益保護研學基地”,集美區檢察院與集美大學法學院簽署深化合作共建協議,多次借助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學者的“外腦”智慧助推中華鱟棲息地保護,海滄區檢察院與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簽訂合作備忘錄,同安區檢察院聯合同安區法院、海洋三所簽署合作協議,實現理論與實踐同頻共振。
此外,廈門市檢察機關重視激活生態保護“神經末梢”,湖里區檢察院在觀鳥協會設立全省首個“生物多樣性檢察聯絡站”,翔安區檢察院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建立“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檢察聯絡站”,全市檢察機關陸續聘任226名“益心為公”志愿者,有效擴大生態保護同盟軍。
全民同行,共護家園之美
廈門市檢察院結合全國生態日,聯合市資源局、市觀鳥協會開展“護鳥祥飛”主題宣傳月活動,引導市民化身生態保護者。湖里區檢察院打造“生態文明實踐基地暨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鳥類公益保護展館”,并將展館內容同步至“鳳湖元界”元宇宙展館,吸引5.3萬人次云端觀展,獲評廈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同安區檢察院聯合同安區法院、海洋三所揭牌成立廈門市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示范點——“云上珊瑚園”,開發線上科普平臺,借助網絡技術讓公眾“沉浸式”暢游海底世界,培育全民生態法治意識。
守護回望
法治繪制鷺島生態長卷
從“山痕累累”的礦坑到青山疊翠,從無序放生到科學規范的增殖放流,從紫水雞輕靈的羽翼到石珊瑚在實驗室重煥微光,從古樹名木重煥新生到暢通瀕危動植物歸家路……
來源:廈門市檢察院
轉發:福建檢察新媒體
責編:賀華鋒 李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