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廣元市朝天區曾家山23℃的清涼沁潤如泉。
“之也”民宿璀璨啟幕的夜空下,數百架無人機列陣星河,將“蜀道亞高原·康養曾家山”的光影宣言,揮毫寫滿天幕。閃耀的光影,不僅點亮了仲夏夜,更映照著曾家山從昔日沉寂的高寒之地到如今川陜甘結合部康養度假中心的華麗轉身。
生態筑基:激活綠水青山價值變現
“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交通靠走,通訊靠吼。”……這些苦澀的民諺,曾是曾家山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游客在曾家山避暑。朝天區委宣傳部供圖
連綿的大山阻隔了外界喧囂,卻也封存了稀世生態寶藏——683平方公里土地上,93處地文、水域、生物以及氣象與氣候景觀,共同雕琢出奇絕的“喀斯特地貌博物館”。1300米的平均海拔托起23℃的恒溫夏境,每立方厘米33000個負氧離子在林間流淌,更是織就了“天然大空調”的生態錦緞。
“不能捧著金碗討飯!” 朝天區深諳“生態興則產業興”之道,一場綠色革命,自此席卷曾家山——
編制《曾家山山地康養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曾家山旅游總體策劃及重點區域概念規劃》《曾家山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實施方案》,確立“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產業聯動”思路,9平方公里核心創建區成為生態保護與科學開發平衡的試驗田;
曾家山旅游快速通道、曾家山53公里生態旅游環線、80余公里游步道串珠成鏈,“30分鐘城區交通圈”打通發展命脈。“5G+智慧旅游”網絡的建成,更是讓現代文明悄然融入青山綠水;
70余個農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曾家山甘藍榮獲全國果菜產業百強地標品牌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曾家山山葵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中國好食材”,“曾家山蔬菜”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山是曾家山的根,生態是曾家山的魂,綠色發展是曾家山的不二之途。”廣元市政協副主席、朝天區委書記、曾家山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余飛宇如是說。
當林家壩草坪上的身影在森林瑜伽中舒展,新生的曾家山正傳唱新民謠:“坐擁生態銀行,端穩綠色飯碗;呼吸可生金,山水客自來。”
產業共融:激活增收共富密碼
生態筑基夯實了底盤,農文體旅的深度融合發展,則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開辟了高效路徑,讓共同富裕的紅利惠澤千家萬戶。
曾家山以“變”破題,喚醒沉睡資源:連片的高山蔬菜基地蛻變為游人如織的田園體驗區。田壟間,精品番茄、水果黃瓜、西甜瓜等特色果蔬長勢喜人,催生了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采摘郊游與“后備箱經濟”的蓬勃興起。
曾家山民宿。朝天區委宣傳部供圖
農產品價值躍升同樣令人矚目——隨著“曾家山菜系”標準的落地生根,30余家特色餐飲店以此為標準,匠心烹制出100余道融合地方風物與生態理念的特色菜品。“以前賣菜論斤,現在賣‘生態’賣‘體驗’,收入翻了幾番!”種植戶樸實的話語,印證著這場價值革命帶來的豐厚回報。
山路亦被賦予新生,山地越野賽、公路自行車賽激活鄉野脈搏;飛拉達攀巖線牽引勇者沿峭壁凌云而上;望遠山單板賽事中心填補省內專業空白……依托“冰雪+山地”運動矩陣的強大勢能,曾家山成功將凜冽的“冷資源”鍛造成沸騰的“熱經濟”,寒冬與盛夏一樣人聲鼎沸。
民宿產業更是成為共富新引擎。2023年,從曾家山走出的“山中青年”羅久歡重返故土,將老屋改造為名為“煙云里”的民宿。正式運營2年間,累計服務游客6000余人次,帶動村里發展12家民宿和農家樂,年產值超400萬元。
在《促進旅游民宿高質量發展獎勵扶持辦法》《旅游民宿管理辦法》《旅游民宿等級評定辦法》等系列精準政策的“活水”澆灌下,曾家山的民宿業態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區域內民宿、農家樂、賓館、鄉村酒店總數已達1300余家,總床位數突破2萬張,成為群眾增收共富的堅實支撐。
康養聚勢:鑄就區域發展標桿
“全力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打造大蜀道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養度假勝地奠定基礎。”在生態與共富的雙輪驅動下,曾家山瞄準“康養度假”新藍海,構筑強勁“區域磁場”。
依托核心生態與氣候資源,曾家山構筑起立體化康養度假產品體系:整合財政、國企及社會資本投入資金25億元,建成吊灘河農旅公園、原鄉冰雪綜合體、曾家山康養醫院等20余個標桿項目,形成覆蓋“醫、養、游、居、食”的全鏈條康養服務矩陣。
嘉賓了解曾家山民宿。朝天區委宣傳部供圖
針對不同客群的多元化健康訴求,曾家山創新推出三大核心主題產品線:森林康養,沉浸于廣袤林海,暢享超高負氧離子,體驗森林徒步、瑜伽、冥想等身心療愈;溫泉康養,依托地熱資源,提供溫泉理療、水療SPA等舒緩服務;醫療康養,以曾家山康養醫院為核心平臺,融合中醫養生、健康管理、康復療養等專業服務,滿足更高階健康需求。
同時,匠心設計“春賞花、夏避暑、秋觀葉、冬戲雪”的全域全季全時生態體驗動線,成功打破山區旅游淡旺季壁壘。2024年,曾家山共接待游客268.6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3.67億元。數據,印證了其四季均衡發展的成功模式。
曾家山還將厚重地域文脈有機植入康養肌理,構建起“可參與的文化基因庫”:游客可入住川北民居群落,探訪白羊棧道遺址,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指導下,常態化參與麻柳刺繡、李家鑼鼓、平溪儺戲等非遺項目的沉浸式體驗活動。
“通過‘生態場景+文化活化’的深度交融,游客實現了從自然環境療愈身體到地域文化滋養心靈的沉浸式康養體驗閉環。”朝天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國章介紹,這種獨特的“山水養身,文化養心”“身心共養”模式,極大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意愿,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曾家山康養度假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朝天區文旅經濟當之無愧的強勁引擎,不僅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更成為秦巴山區依托綠色資源實現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鮮活樣板和“區域標桿”。
云海翻騰處,見證一場山鄉的世紀蝶變;康養福地里,激蕩著萬千群眾的幸福回響。曾家山的綠色崛起,不僅書寫了廣元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答卷,更在秦巴山脈間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這座“天然康養博物館”正以生態為筆、以創新為墨,續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篇章。(冉金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