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成剛(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 編輯繆晨霞 校對趙琳
在全球化浪潮與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世界的今天,“走出去看世界”對于年輕一代的意義,從未如此重要。 作為深耕國際教育多年的從業者,我想結合歷史與現實,說說為什么當下的孩子依然需要走向世界 —— 這不是崇洋媚外的選擇,而是文明發展與民族進步的必然。
從玄奘西行的駝鈴到人工智能時代的跨國視頻,留學始終是座跨越時空的橋梁:一頭扎根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一頭連接世界文明的廣闊天地。它在文明互鑒、科技突破與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從未缺席。
━━━━━
文明互鑒:千年未斷的開放基因
1400年前的大唐,長安城朱雀大街上,波斯商隊與中原學子擦肩而過。就在這樣的開放氛圍中,玄奘法師踏上西行之路。他穿越八百里流沙時,水囊打翻仍堅持前行;翻越雪山時,半數隨從凍斃,卻始終未改求法初心。耗時四年抵達印度那爛陀寺后,他不僅潛心研習佛經,更與波斯、阿拉伯學者辯論交流,最終帶回657部佛經,譯出1300多萬言經文。這些譯著不僅化解了佛教內部的教義分歧,更將印度邏輯學、語言學引入中原,“剎那”“因果”等舶來詞匯已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在《歷史研究》中說:“文明成長的動力來源于挑戰激起成功的應戰,應戰又反過來引發新的挑戰。”玄奘主動汲取外來文明的勇氣,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這種開放不是被動接納,而是如唐太宗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的主動擁抱。
明代永樂年間,鄭和率領200多艘艦船、2.7萬人七下西洋,足跡遍布印度洋30多個國家。船隊帶去的絲綢被波斯貴族視為珍品,青花瓷在東非城邦成為權力象征,水稻種植、瓷器燒制技術等惠及諸多沿途百姓;同時船隊帶回的非洲長頸鹿被視為“祥瑞”,阿拉伯天文儀器革新了中國歷法,東南亞香料豐富了傳統飲食文化。這種雙向交流勾勒出“天下觀” 的雛形——世界是多元文明共生的共同體。
▲鄭和塑像
可惜的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這一進程。當歐洲蒸汽機轟鳴時,清廷仍在八股文中打轉;當美國鋪設鐵路網時,清廷還在爭論“鐵路會驚動山神”。這種封閉將中國與世界隔絕開來,使中國逐漸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
直到1847年,19歲的容閎搭乘帆船赴美,成為首位耶魯畢業的中國人。他回國后奔走17年,積極推動清政府開展幼童留美計劃,1872—1875年,120名幼童留美。這些孩子中,詹天佑用“人” 字形線路打破“中國人不能建鐵路”的斷言,建成京張鐵路;唐國安創辦清華學堂,奠定中國高等教育根基;蔡紹基建立北洋大學,培養出中國首批工業人才。他們證明:留學是打破封閉的鑰匙,能讓古老的中國重新接軌世界。
━━━━━
科技突圍:從跟跑到并跑的加速器
近代中國的覺醒,始于對科技差距的痛切認知。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省,讓清廷猛然發現:日本已能造千噸鐵甲艦,而清軍艦船仍依賴進口。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李鴻章積極推動首批留歐學生學習造船與駕駛,嚴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1877年,嚴復進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不僅學習艦船技術,更常旁聽議會辯論,觀察司法運作。他意識到:“西方之強不僅在船堅炮利,更在制度與思想。” 回國后翻譯的《天演論》,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喚醒國人,成為維新變法的思想火種。
▲嚴復畫像
甲午海戰慘敗,徹底擊碎“自強求富”的幻夢。1896年李鴻章訪美,面對紐約的摩天大樓感嘆:“我大清何時能有此鋼鐵森林?”這種震撼推動了庚子賠款后的留美潮,梅貽琦、竺可楨等學者正是這一時期的留學生。
茅以升24歲獲康奈爾大學博士,拒絕美國高薪回國。1934年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時,他用“沉箱法”破解錢塘潮難題,建成中國首座自主設計的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抗戰時為阻日軍,他親手炸毀大橋,在日記中寫道:“橋雖毀,技術與精神永存。”
錢學森的歸國路更顯悲壯。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師從馮?卡門,36歲成為麻省理工最年輕終身教授。1950年想回國時,被美國軟禁五年,最終用香煙紙寫求救信輾轉傳回國內。1955年歸國后,他白手起家研制導彈,面對蘇聯專家撤走后的空白,堅定地說:“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 正是這樣的留學人才,讓中國在短短十幾年內實現“兩彈一星”突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改革開放后,留學潮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1978 年鄧小平提出“要成千成萬地派”,開啟新時代留學篇章。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到2021年底,中國累計有800萬留學生出國,其中550萬選擇歸國。他們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留美學者馬愷研發的硅基藥物遞送系統,讓癌癥治療效率顯著提升;留德專家萬鋼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全球第一;根據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編寫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23~2024)》,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有留學背景。這些數據印證了:留學是縮短技術代差的加速器。
━━━━━
民族復興:從被動開放到主動引領
1919年,蔡元培在法國雷諾工廠發表“勞工神圣”演講,點燃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周恩來在哈金森工廠制作輪胎時,手指被橡膠水腐蝕仍堅持撰寫《旅法通訊》;鄧小平在鋼鐵廠軋鋼時,省吃儉用購買馬克思主義著作;陳毅因組織華工罷工被開除,卻更堅定革命信念。
聶榮臻后來回憶:“在法國不僅學到知識,更在巴黎公社墻前明白了革命力量。”
這場運動不僅培養了大批革命領袖,更讓“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等理念生根發芽,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思想資源。
今天的留學已從“精英專屬” 變為 “大眾選擇”。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1978年,我國選派出國留學人員僅860名,而2019年,超過70萬人出國深造,目的地擴展到全球。202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團隊研發的超高層消防無人機獲國家級金獎,成員來自5個國家:巴基斯坦的控制算法、中國的傳感器技術、斯里蘭卡的抗風設計,在協作中融合成創新成果。這印證了全球化時代的真理:深度國際合作對于在全球價值鏈中立足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025年教育部發布留學預警,提醒赴美學生注意安全,但2023年中國在美留學生仍達28.9萬,占全美國際學生27.4%,其中62%攻讀STEM專業。這種在風險中尋機遇的態度,源于對開放的信念。深圳的留美博士將深度學習算法用于工業質檢;蘇州的留德團隊優化CAR-T療法,專門針對中國高發的肝癌。他們用海外所學反哺祖國,詮釋了“留學報國” 的當代內涵。
━━━━━
未來坐標:人工智能時代的文明對話
ChatGPT引發的科技革命,讓留學價值有了新內涵。深圳石墨烯研究院馮冠平團隊,整合美國西北大學的制備技術與國內產業需求,研發的理療產品獲歐盟認證,年銷售額突破億元。這種“海外技術 + 中國轉化”的模式,正是留學價值的新體現。
更重要的是,留學培養“全球公民” 意識。202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留學生研發的農業無人機,專為斯里蘭卡丘陵設計:模塊化結構讓成本下降60%,離線作業適應信號薄弱地區,操作界面加入僧伽羅語方便農民使用。該技術不僅讓當地糧食穩步增產,更推動制定首部行業標準,將中國的技術經驗轉化為國際規則。這種“技術輸出+文化輸出”,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留學生既是技術學習者,也是文化使者。他們在牛津辯論會上展現中國邏輯,在東京社區活動中傳播春節文化,在非洲支教時分享雜交水稻技術;同時把意大利設計美學、日本精益管理、以色列創新思維帶回中國。這種雙向流動,讓文明在互鑒中更具活力。
從玄奘到當代學子,“走出去”是為了更好地“帶回來”。今天的孩子走向世界,不是為了脫離祖國,而是為了帶著全球視野建設祖國。當他們在劍橋實驗室探索基因編輯,在里約熱內盧參與生態保護,在迪拜設計智慧城市時,正在書寫文明互鑒的新篇章。這種跨越國界的視野與擔當,終將助力中華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實現偉大復興。
開放是文明進步的密碼,交流是民族發展的階梯。讓孩子出去看世界,不是否定本土的價值,而是在比較中更懂中華文明的深厚;不是盲目追隨他人,而是在借鑒中增強自主創新的底氣。這,就是今天的孩子依然需要走向世界的答案。
值班編輯 王丹妮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