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我的家鄉有很多木橋,這幾天我見到了中國古橋,特別是許多石拱橋。我一直思考各類拱橋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古橋和現代橋的區別,這將對我前往建筑企業工作帶來幫助……”7月17日下午,安徽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津巴布韋籍交通安全方向研究生王樂天來到會議室,與師生探討自己的暑期實踐收獲。
“你還記得在安慶桐城市看到的紫來橋嗎?這是典型的下部外挑結構,充滿創意,就好比兩個人伸出手,互相搭在一起,以縮短橋梁的跨徑。”一旁,土木工程學院道路與橋梁工程系青年教師周宇通過身體語言和中英文混合講解,和王樂天交流橋梁結構知識。王樂天一邊在紙上畫圖,一邊拿出手機拍攝的圖片資料,緊皺眉頭思考。
17日下午,王樂天(右)與周宇老師(左)以及童天麒(中)交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這位身高190公分、體重接近300斤的黑皮膚津巴布韋小伙,平時喜歡唱《茉莉花》,部分家人也來到中國生活。前幾天,他主動向學院領導申請參與“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7月7日到11日, 20名師生組成的校級重點團隊——徽州地區遺產古橋保護調研實踐團,前往安徽安慶市宿松縣、潛山市、桐城市等,調研50余座古橋和城市中小橋,9日,王樂天正式加入該團隊。這也是安徽建筑大學首次有外籍留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
團隊走訪古橋的路線圖。受訪團隊供圖
“關注相對冷門的古橋,是一件很‘軸’(方言,意為“固執、堅守”)的事,但一座橋就是一頁凝固的歷史,這些天,我們走過村頭的千年古橋,也遇到即將廢棄的石橋,更見到村民們請求修復的老橋,我們通過肉眼觀測、尺子測量和數據分析,提出可行性修護意見。”帶隊老師周宇記得,王樂天跟隨團隊在農村實踐時,村民們會好奇地湊過來圍觀,但這位外籍工科男生很快便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在宿松縣普濟橋調研時,即使天黑了,王樂天依舊和同學們一起,用手機燈光照著橋面仔細觀測。
王樂天(左)與隊員一起測量普濟橋。土木工程學院團委供圖
位于宿松縣長鋪鎮境內的祝家橋又名眾家橋,背后是清朝一對老夫妻“乞討眾家為修橋”的感人故事;另一座老橋的由來,是古代一位商人修橋以方便嫁到河對岸的女兒回家探親的故事……周宇發現,王樂天喜歡聽建橋的故事,對其中蘊含的孝道、緣分、大愛等話題似懂非懂,卻很感興趣。“我們希望傳遞給這位留學生專業知識和文化自信感受,二者缺一不可”。
團隊部分成員在宿松縣杜溪橋合影。土木工程學院團委供圖
實踐團隊里,20歲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大二學生童天麒與28歲的王樂天處成了朋友。“樂天學長,看這座石拱橋的形狀,這是拋物線還是懸鏈線?”童天麒邊說邊畫圖,他認為,語言并不是障礙,用畫畫的笨方法也能將問題聊明白。
讓童天麒印象深刻的是,實踐團經過一些烈士陵園時,王樂天會表現出好奇,他便會用英文向樂天學長解釋:“這里面(埋葬的)都是我們國家的英雄。”來到安慶桐城六尺巷時,大家問王樂天:“你知道這里的故事是什么意思嗎?”讓眾人驚訝的是,王樂天早已學習過這段歷史,他脫口而出詞語“Tolerance(意為寬容、容忍)”。
王樂天(左二)參加安慶潛山市交通運輸服務中心座談。土木工程學院團委供圖
5年來,該實踐團隊圍繞徽州古橋、城市中小橋進行文化挖掘、風險評估、修護建議等工作,去年夏季,皖南經歷暴雨和洪水后,這群師生更是實地為當地古橋“看診”。
“橋,代表著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代表著兼容并蓄的文化。雖然天氣炎熱,但青年學子甘當苦行僧,他們在實踐中走出的每一步,一定對其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在安徽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馬智鑫看來,留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僅看到了橋的厚重文化和智慧、審美,更在中外學子互動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