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假來臨,家長們有沒有接到教培機構的營銷電話?
近日,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公布45款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的移動應用,其中猿輔導旗下《小猿搜題》(一款在線教育產品)因“實際收集個人信息的頻率超出相關功能的必要范圍”被點名。
“猿輔導,請停止騷擾家長”“拜托放過我吧,不要電話、語音、信息輪番轟炸了”……社交媒體上,家長們紛紛開啟“吐槽大會”,喊話猿輔導“求放過”。
在這場營銷拉鋸戰中,不僅家長不堪其擾,一線工作人員也面臨巨大壓力。曾在猿輔導武漢公司任職的小林(化名)也是有苦難言,“我們是被逼打電話,家長也是被逼接電話。”
紅星教育傳媒曾就相關情況聯系猿輔導,截至發稿,對方尚未回復。
業內人士指出,在暑期招生旺季,部分教培機構為爭奪生源,往往采取激進的營銷策略,這種“雙輸”局面亟待規范。
家長吐槽——
電話、微信遭遇“狂轟濫炸”
這并非“小猿搜題”第一次因違規問題被監管部門關注。
今年2月,國家網信辦依法集中查處一批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違規App,由北京猿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小猿搜題(11.60.1)”因“未在承諾時限內完成用戶賬號注銷”,被依法責令限期整改。
據小猿搜題官網介紹,小猿搜題是一款中小學家長和老師作業檢查和輔導工具,覆蓋數學、語文、英語等主要學科題庫,隸屬于猿輔導在線教育旗下產品。猿輔導在線教育則創立于2012年,曾宣稱“是中國網課用戶規模最大的在線教育公司”。
然而近年來,猿輔導的營銷方式屢遭家長投訴。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反映其“電話轟炸”“信息騷擾”等問題,吐槽猿輔導為了賣課或續課,反復打電話、發信息。
“猿輔導,有沒有人能管管,能不能改改純騷擾式營銷。”“一天幾十條信息轟炸,反復拒絕,就好像聽不懂人話。”
有家長表示,無緣無故接到推銷電話,對方一上來就問孩子讀幾年級并推銷課程。當她質問個人信息來源時,對方竟聲稱是通過“小猿搜題”獲取,還說“你不點誰知道你電話”。
當該家長把這條吐槽發到網上后,顯示為“猿輔導服務”的一個賬號在相關帖文下留言稱:“已關注到您反饋的情況,很抱歉給您帶來不好的體驗。”并表示已私信聯系家長處理。
還有家長吐槽猿輔導打電話推銷“不分時間”,晚上10點過還能接到猿輔導體驗課老師的推銷電話,影響休息。
有家長表示即使已經明確不再續費,還是會收到猿輔導工作人員不間斷的信息,電話連環call,無論是電話還是微信都會被員工“狂轟濫炸”,“只會越來越讓人反感,這不是死纏爛打么。”
類似問題不僅存在于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等機構也存在類似投訴。
員工親歷——
因高壓電銷而“逃離”
盡管部分家長對教培機構的營銷方式表示反感,但一些機構仍堅持高強度的電話推銷。
在教培行業,銷售壓力常常與教學工作捆綁在一起。紅星教育傳媒聯系上一位曾在猿輔導武漢公司工作過的小林(化名),坦言自己“也不想每天都打電話,但迫于公司制度,只能硬著頭皮上”。
小林原本應聘的是初中數學老師,負責近400名學生的網課,最初到手工資約6000元。這個收入對應屆生來說,在當地算不錯的水平,但她很快發現,這份工作遠不止講課那么簡單。
“招聘時崗位注明‘不加班,雙休’,但實際工作時間是下午一點半到晚上十點——每天長達8.5小時。”入職后小林才發現,加班才是常態,有時候到家已經是第二天凌晨,甚至過年時都要每天給組長反饋聯系家長的截圖,除了老師一職,小林還要做銷售,主要任務就是給家長們打電話。
“要求每天必須打滿20個、通話5分鐘以上的有效通話。”小林說,通話內容無非就是“最近孩子在學校怎么樣”“需要什么幫助”“最近數學或其它課程越來越難了,要好好學”等等。
“手里有一大堆用戶,但是他們都很忙,要不就是不接電話,接了也會馬上掛掉,有時候打上100來個電話也不一定會達到要求。”小林說,他們其實也不想給家長打電話,但不打任務就完不成,后果就是加班,還沒有加班費。
她透露,猿輔導有個系統,員工每次打電話都會有通話記錄,后臺也會顯示跟家長說的話,組長有權限查看組員的通話記錄,還會檢查話術,看有沒有說到位。
小林還記得,去年冬天某天,朋友去接她下班,在樓下從晚上10點一直等她到11點多,因為組長不讓她走,還說別人都沒走,即使她已經完成了當天的工作。
在每天高強度的工作下,今年年初小林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小毛病,精神狀態也不是很好,最終她在今年3月選擇了離職。
就在小林離職后不久,今年4月,猿輔導武漢公司一名員工在辦公室猝死,引起廣泛關注。
即便如此,教培行業也不缺“螺絲釘”。今年以來,社交平臺上興起一股“大學生勇闖猿輔導”的討論熱潮,不少應屆畢業生在社交平臺上記錄、分享在猿輔導工作的日常,有人為薪資心動,也有人入職數日便因高壓電銷“逃離”。
電話轟炸背后
涉嫌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網警已展開行動
電話銷售的背后,往往涉及一些個人信息的泄露。
據公眾號“浙江網警”介紹,今年年初,浙江紹興公安網安部門發現,有多家教培機構非法獲取數萬條學生及家長個人信息,用于高頻電話推銷網課。
公安機關立即對涉案教培機構開展打擊,共計抓獲犯罪嫌疑人8人,查獲公民個人信息一批。
這些機構獲取信息的途徑五花八門——從入侵教育系統數據庫、偷拍學校簽到表,到通過“免費測評”誘導家長填寫問卷,甚至與房產中介、母嬰店互換客戶數據,形成了一條隱蔽的黑色產業鏈。
不少家長在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后,生活被嚴重擾亂。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對個人信息保護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和規定,對違反者將處以刑事處罰。
在前述浙江紹興查處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趙某等8人已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有觀點認為,相關部門要明確界定騷擾式推銷的具體情形,制定嚴格的處罰措施,對違規進行電話、微信推銷的商家和機構予以重罰,提高其違法成本。
同時建立有效的舉報機制,方便家長在遭受騷擾時能夠及時維權,讓監管真正落到實處,形成有力的震懾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