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有一種看似反常的現象:最貴的不是動輒千萬的學區房,而是窮人那高漲的“學習欲”。
你或許難以想象,一個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手機里可能滿滿當當地裝著諸如《財富自由課》《短視頻爆款秘籍》《Python從入門到入土》等各類課程;在工廠車間忙碌的廠妹,收藏夾中精心攢著《如何靠寫作月入十萬》《小紅書起號全攻略》《巴菲特投資心法》;就連村口修車的老王,刷短視頻時看到“2024風口行業TOP10”,都會趕緊暫停,截圖保存。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人銀行卡里的存款余額,仿佛永遠追不上他們日益增長的知識儲備。
他們看似是“終身學習者”,實則是“知識倉鼠癥”晚期患者——瘋狂囤積精神食糧,卻最終在知識的“糧倉”里“餓死”。
01
窮人為何越學越窮?
對于很多窮人而言,學習儼然成了他們最廉價的止痛藥。
白天在工作中被老板罵得狗血淋頭,身心俱疲,晚上回到家,打開《高情商溝通術》,瞬間便感覺自己又充滿了力量,仿佛掌握了職場翻身的秘籍,自信爆棚地覺得“我又行了”;
這個月工資扣完房貸,所剩無幾,僅剩下800元,此時,購買一套《理財入門課》,便幻想自己明天就能憑借復利,實現財富逆襲,輕松碾壓馬化騰等商業巨頭;
刷到“00后靠AI年入百萬”這樣極具誘惑性的廣告時,毫不猶豫地立馬報名《ChatGPT大師班》,全然不顧自己連VPN都還不會搭建。
學習營造出的幻覺實在是太美好了,它讓人天真地以為,只要學完這一課,人生便會如同自動販賣機一般,“叮”的一聲,成功就會自動降臨。
然而,現實卻無比殘酷,你往這臺“人生自動販賣機”里投入了999個硬幣,它卻吝嗇到連一瓶礦泉水都不肯吐出來。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知識”變得比大白菜還便宜。
在網絡平臺上,9塊9就能買到號稱“年薪百萬攻略”的課程,19塊9還能包郵“副業變現寶典”,甚至連經典的《資本論》都能在拼夕夕通過砍價免費獲得。
但往往越是便宜的東西,背后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最為昂貴。
你看似省下了購買知識的金錢,可在不知不覺中,卻搭進了大量的時間、寶貴的精力,以及那本就所剩無幾的可憐希望。
02
警惕:知識消費
正在制造新型貧困
某知識付費平臺曾公布過一組令人深思的數據:年收入低于10萬的人群,購買課程數量是年收入50萬以上人群的3倍;然而,課程完課率卻有著天壤之別,前者不足7%,而后者高達35%。
簡單來說,窮人購買知識課程,更多時候并非真的在追求知識本身,而是在購買一種“我在變好”的幻覺。
這就如同辦了健身卡,最大的作用似乎只是讓自己心安理得地多吃兩碗飯,而并非真正去堅持健身。
有這樣一位親戚,堪稱“人間學習機”。
在過去的五年里,他追逐著各種熱門概念,學過區塊鏈、元宇宙、Web3.0、TikTok帶貨、AI繪畫……最近,他的朋友圈又更新為:“報名了靈修課,大師說財富的本質是能量共振”。
可他的真實身份,不過是某電子廠流水線上的一名質檢員,拿著月薪4800的工資,卻深陷花唄欠2萬的債務困境。
03
為何學得越多,腦子越亂?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和“噪音”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
比如,你在刷視頻時,可能會看到截然不同的觀點:A博主信誓旦旦地說“短視頻要懟臉拍才有流量”;B大師則強調“遠景鏡頭才能營造高級感”。
面對這樣相互矛盾的信息,你究竟該信誰?
往往最后只能無奈地決定兩個都試試,結果拍出來的東西卻不倫不類,如同精神分裂。
更為可怕的是算法投喂機制。
昨天你看完《擺攤月入三萬》,今天打開平臺,首頁便全是“煎餅果子核心技術”“烤腸醬料秘方”;明天你搜索了“跨境電商”,瞬間“亞馬遜黑科技”“Temu爆單攻略”等信息便充斥屏幕。
在這樣的算法操控下,你的大腦逐漸淪為一個雜亂無章的垃圾場,而你卻還傻傻地以為自己在享受滿漢全席。
最悲慘的當屬那群“考證難民”。
白天在工地辛苦搬磚,累得腰酸背痛,晚上還強撐著疲憊的身體背《PMP項目管理》,可考完才發現,自己所在的公司連Word軟件都用的是盜版,根本沒有項目管理的實際需求;攢錢報班考了心理咨詢師證,滿心期待能開啟新的職業篇章,結果卻只能在情感直播間充當廉價的“樹洞”,每小時報酬僅15塊。
要知道,知識這東西,一旦脫離了實際應用場景,不僅毫無價值,還比廢紙更占大腦“內存”。
04
學習的本質竟是偷懶?
這話乍一聽,似乎違背了我們的常識。
但仔細想想,事實卻往往如此。
比如,背100個Excel公式,相較于親手去做100張表,顯然要輕松簡單得多;收藏100篇寫作技巧文章,也遠比每天堅持寫500字容易;報名10門創業課程,更是比真正去擺個煎餅攤輕松太多。
窮人最大的認知陷阱,就在于常常把“輸入”簡單等同于“努力”,把“收藏”錯認為“擁有”。
他們不知道,任正非作為華為的掌舵人,不會去學所謂的《華為管理法》;張一鳴締造了字節跳動的輝煌,也不會去刷《字節跳動增長策略》;老干媽陶華碧打造出聞名遐邇的辣醬品牌,更不可能去看《辣醬品牌營銷課》。
真正能夠在商業領域賺錢、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邊流血邊總結經驗;而窮人卻總是在苦苦等待一份能夠讓他們“無痛成功”的說明書。
05
如何爬出這個知識陷阱?
(一)用需求倒逼學習,別用學習制造需求
對于在工地搬磚的人來說,當務之急是先學習如何看懂施工圖,而不是去鉆研《元宇宙投資指南》這種與當下工作毫無關聯的知識;擺攤賣炒粉的攤主,應該把精力先放在研究怎樣讓自己的醬料香飄整條街,提升炒粉的口味,而不是去學習《區塊鏈通識課》。
要明白,任何不能馬上為你帶來實際收益、轉化為金錢的知識,在當前階段都可以視為一種負債。
(二)學一招,用一招,扔一招
抖音上有一位修車小哥,他專注于“奔馳異響診斷”這一細分領域。
他所有的學習活動都緊緊圍繞這個點展開:研讀德國維修手冊,深入剖析4S店的維修案例,甚至不惜自費購買二手配件進行拆解研究。
僅僅半年時間,找他預約修車的豪車便排到了三個月之后,客單價也直接翻了五倍。
他的學習方法堪稱“暴力”——把90%的精力集中投入到一個能夠實現變現的“針尖”上,而剩下的10%精力則用于將這個“針尖”不斷打磨,使其變得更加銳利,最終成為能夠撬動更多財富的“金箍棒”。
(三)把自己當小白鼠
有一位95后的女生,從事抖音書單號業務。當別人都在學習所謂的“起號心法”時,她卻另辟蹊徑,直接拿50個賬號進行AB測試:- 賬號1:采用純口播薦書的形式;- 賬號2:嘗試書本與風景混剪的方式;- 賬號3:運用狗子翻書搭配AI配音的創意…… 三個月后,她驚喜地發現其中“狗子翻書”的賬號爆了,于是立刻全力以赴,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這個模式中。
如今,她已經組建了一個6人的團隊,月流水達到30萬+。
她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把學習成本轉嫁給市場,讓真實的用戶用實際行動來為她的嘗試投票,通過市場反饋來調整優化自己的策略。
06
真正的知識,就在身邊
你囤積在手機、電腦里的那些課程,并不會讓你真正變得富有;但販賣這些課程的人,卻依靠著你的焦慮,成功購買了保時捷等豪車。
其實,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往往就在我們身邊,根本無需花費大量金錢去購買昂貴的網課。
煎餅大媽會告訴你:“面糊要凌晨三點調,這時候自來水雜質最少,攤出的煎餅口感更好”;包工頭會傳授你:“給監理送煙要在周一早上,因為他們周末喝多了,周一最清醒,更容易接受”;菜場魚販會分享:“殺魚前先摔暈它,這樣放血最徹底,魚肉才不會腥”。
這些知識值錢嗎?
當然值錢,但卻沒有人會將它們包裝成199元的網課售賣。
因為它們來自于最真實、最辛苦的生活實踐,充滿了汗水與艱辛,顯得太苦、太累,也不夠“高級”。
所以,別再在浩渺無邊的知識海洋里當一個走馬觀花的觀光客了。
勇敢地跳進離你最近的那片“泥潭”,在實踐中摸爬滾打,撲騰出屬于自己的一身真本事。
畢竟,在舒適的游泳池里永遠學不會狗刨,只有在充滿挑戰的糞坑里,才能練出真正的抗臭神功,收獲能夠讓你在現實生活中立足的寶貴技能與經驗。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