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報道:在中國一線城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有多高?有數據顯示,中國部分富裕家庭,為了讓自家孩子將來能在世界舞臺上多一份勝算,甚至會讓兩歲的幼兒一周六天參加線上課程。
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把目光投向了日本,特別是那些重視“教育移民”的家庭——他們不僅自己搬來日本,更希望讓孩子從小進入本地的國際學校讀書。
其實日本的國際學校,這些年在中國人圈子里的熱度可不低。盡管這些學校從沒專門在中國打過廣告,也沒有面向中國市場做什么推廣,但自從五年前有第一位中國家長用流利的日語,通過LINE聯系到東京某家國際學校升學輔導機構(EGCIS)后,中國家庭的咨詢就一波接一波,基本沒斷過。
剛開始,東京的這家EGCIS機構負責人也有些納悶:“我們完全沒做過對中國的宣傳,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中國家庭來找我們?”后來才發現,原來在中國的社交群里,有家長自發推薦,把信息分享給了同伴。再加上疫情期間,中國很多國際學校因為外籍老師回國突然陷入“停擺”,不少家長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日本。
在EGCIS,目前已經有15名中國學生,其中五個還在中國本土,通過線上方式參加課程,另外十個已經跟隨父母移居日本,在本地國際學校就讀的同時,還在繼續參加機構的線下或線上輔導。更有意思的是,為了確保孩子能順利入學,很多中國家庭會提前一年就在國內讓孩子參加機構的網課,等到條件成熟再舉家搬來日本,確保“無縫銜接”進入心儀的學校。
EGCIS的負責人也預測,今后中國學生數量還會持續增加,甚至正在考慮直接到中國發展業務。
日本的國際學校本身門檻并不低,但想要中途插班其實越來越難,名額基本只在每年最小年齡段(比如三歲班)開放。所以,很多中國家長早早就讓兩歲娃開始備考,甚至出現了兩歲寶寶每周上六次網課的現象。說實話,讓一個兩歲孩子90分鐘安靜地坐在電腦前聽課,換作日本家庭多半覺得“天方夜譚”,但在中國富裕家庭的安排下,這成了普遍現象——旁邊必然有家長或保姆全程陪同,仿佛是給孩子請了一個專業的“助教”。
究其原因,為什么這些中國家長愿意如此大費周章把孩子送到日本的國際學校?有人覺得是單純的“雞娃”心態,但在專業人士看來,背后更深層的考慮其實有三點:
第一,是對生活環境的考量。國內的一線城市雖然繁華,但人口密度高、內卷嚴重,家長們擔心孩子在過度競爭下失去童年,而日本的生活環境、沒那么卷,相對被視為“更適合成長”的地方。
第二,性價比突出。日本國際學校的學費雖然不便宜,一年大約250萬~300萬日元,但和中國一線城市動輒翻倍的國際學校學費比起來,反而成了“高性價比”的選擇。更何況,不少中國家長本身就是成功企業家,來日本開公司、辦簽證,也算得上順水推舟。
第三,教育目標轉變。很多中國家庭早已不再單純盯著美國名校,而是把英國等歐洲頂級大學設為主要目標。而日本的國際學校,多數以英語為主、課程國際化,也成為了留學歐洲的跳板。
這些中國家長,大多是四十歲左右、精通中日英三語、事業有成的“高配父母”。他們愿意為孩子的未來付出時間和金錢,也樂于接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長方式。在他們看來,教育投資不僅是應對國內“內卷”的辦法,更是給孩子提供多元選擇、拓寬世界觀的路徑。
對于日本來說,這樣的新移民潮,也許會帶來某種文化上的碰撞與融合。但更重要的,是人們在跨國遷徙和教育選擇背后,藏著對美好生活的樸素追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更好的環境里長大,有一天擁有走向世界的底氣與能力。
日本網友如此評論:
“我在一家幼兒教育機構教日語,班上的孩子主要接受英語教學,大多數都是日本人。可是不管是小班還是大班,表現最突出的總是中國孩子。”
“像倫敦的UCL、KCL這樣的大學,都設有基礎課程班,里面的學生大多數是中國人。其實這些學校本身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厲害,只是因為排名高(或者說刻意拉高排名),所以對那些追求面子、學力普通的中國考生來說很合適,大學也能借機賺到學費,連中文服務窗口都開了。不管是大學還是國際學校,現在好像都偏離了真正提升學力的本意,變成了一種“買排名”“買名氣”的生意了。”
“中國富裕階層人數多達上億人,在這樣龐大的群體中,家長們有機會去嘗試和探索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真讓人羨慕。而且通過線上課程,即便人在國內,也能輕松上國外的課。不禁讓人好奇,今后這樣的趨勢會走向何方。”
未來的趨勢會走向何方,總之這場跨越國界的教育遷徙,已經悄然在發生,并正在改變許多家庭的命運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